壹個公司準備上市是極其復雜的。上市輔導期要3個月以上,也可能壹年,然後是券商核心和保薦機構推薦,最後是發審委會議。估計整個過程要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元。
然後聯想只用了壹天就取消了,因為保薦人是CICC,CICC的相關保薦代表人事後也被證監會約談。
在中國,妳應該找不到哪個企業的口碑比聯想差,連百度都要認輸。
聯想的問題在於企業文化,管理層的價值觀是聯想壹次又壹次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直接原因。
當楊被問及妳是壹家中國公司還是壹家美國公司時,他的回答是,妳是壹家植根於中國的全球性公司。
聯想不敢硬氣。最本質的原因是公司沒有核心技術。上遊的技術依賴於下遊的美國和海外市場,實在令人反感。
01
對美國的依賴
Mainland China不是聯想最大的市場,但歐美是聯想的主戰場,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的銷售收入僅占23.47%。
經過多年的發展,PC行業的集中度已經非常高了。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宏碁的市場份額都在70%以上,其中聯想第壹。
從聯想的財報中不難發現,公司的主要收入仍然依賴於電腦,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占比89.58%,其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占比79.87%,移動設備占比9.33%,數據中心業務占比10.42%。
聯想很早就意識到了業務單壹的問題,但是聯想在手機領域的發展並不是很好。現有的手機業務也是摩托羅拉收購的。
聯想口碑不好,不是因為管理不好。能把PC終端做到全球第壹,至少銷量不錯。
關鍵問題是,聯想除了代工廠在中國,核心技術基本在歐美,對國內替代沒有任何貢獻。
無論是在電腦還是手機領域,聯想的技術基本都是依靠美國、英特爾、AMD的處理器,高通的手機處理器,英偉達的顯卡,微軟的系統。
不僅如此,聯想目前甚至收購了其主要產品。電腦業務收購了美國的IBM、日本的NEC、移動電話業務的摩托羅拉和服務器業務的IBM。
其實聯想除了Logo,已經不是以前的聯想了。很多人說是“美帝的良心”。
如果能買到像韋爾這樣的核心技術,就能買到聯想基本沒有核心技術的業務。
從毛利率來看,聯想2020年中報毛利率為15.41%,數據中心業務毛利率僅為13.01%,為組裝廠毛利。
02
設備原產商
聯想的生產模式是自產自銷,外包。招股書顯示,2020財年,前五大供應商中,第四、第五大供應商均來自外包生產加工服務,說明公司外包加工比例不低。
聯想的主要采購原材料包括:處理器芯片、內存和記憶設備、顯示器和軟件。在前五大供應商中,前兩位是處理器芯片和軟件。
電腦是由處理器芯片+內存條+內存+顯示器+軟件+電路板+外加壹個鐵殼組成的。
基本可以確定,聯想做的是整個產業鏈最下遊的組裝,大量組裝委托給加工廠和代工。
從近三年的財報可以看出,聯想各項業務的毛利率都不到20%,大部分業務的毛利率都在下降。
在科技領域,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就擁有話語權,就能獲得更高的利潤率。高通手機芯片毛利率57.51%,微軟68%,代工廠基本在65,438+00%左右。
在數字時代,全球數據中心業務正在高速增長。作為聯想最有潛力的業務,它拿到的只是代工的利潤率。
03
低研發支出
壹般R&D企業的研發支出占比超過10%,華為每年會保持15%左右的研發支出。2026,5438+0,其R&D投資為1257億,位居世界第二。
聯想2019 -2021財年的R&D投資分別為84.95億元、92.89億元和98.52億元,分別占營收的2.48%、2.63%和2.39%。
單位:百萬元
不到3%的R&D確實不高,比小米還低,但聯想本身不是R&D企業。在聯想最風光的時期,柳傳誌的態度是堅決不搞核心技術。
我已經建立了裝配廠。
04
聯想沒有未來。
作為壹家營收3000多億的上市公司,聯想在港股的估值不到10倍,市值只有100億港元。
港股市場的定價權完全取決於外資,這意味著不僅內資不看好,外資也不認可聯想的模式。
手機業務和電腦業務都屬於充分競爭的紅海。手機領域的聯想基本沒有空間。摩托羅拉不能在大陸銷售。非洲有小米和三星,歐洲有三星、小米和OV。
另外,聯想的R&D投入低,即使出現類似蘋果的顛覆性技術革命,也輪不到聯想。
而且硬件公司本身也沒有想象的空間。
數字時代玩家的未來分工也已經非常明確。亞馬遜,谷歌,微軟,華為,阿裏,作為代工廠的聯想,真的很難。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曾經在發布會上說過“每隔壹段時間,就會出現壹款革命性的產品”。科技本身就是不斷叠代的,沒有創新能力的公司還談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