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的梵高的人而言,每個場景取自於哪副畫都壹清二楚。因為實在不想在電影院照相,就不在這裏分析都出現了哪些畫。
總之,這是梵高迷們的壹場盛宴。
在明麗的色彩和粗放的筆觸中,通過主人公對不同人的問詢,勾勒出梵高在和高更吵完架割完耳朵後的生活,尋找梵高為什麽會死的答案。
很多人都喜歡梵高,喜歡他燦爛的金色,喜歡他不羈的筆法,喜歡他的才華洋溢,喜歡他夢幻的想象。
但對於他,人們常忽略了壹個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他並不希望人們叫他梵高,他更希望所有人都稱呼他為文森特。他所有畫作的簽名都是文森特,他想只成為被世人認可的自己。
他的壹生可以說所想要的,不過是被世人所認可。
電影以壹封信為開端,引出了他人生最後階段的故事。讓不同的人以自己的角度講述著梵高,在真話和謊話的交織中,真相慢慢浮出了水面。
在最後開放式結局中,並沒有點明梵高到底為什麽而死。但是通過明顯到已經不能再明顯的大號蛛絲馬跡,相信只要中途沒有睡著的人都能夠猜到。
是的,中途沒有睡著的人。
在開頭已經說明這是壹部粉絲向作品,也就是對於非梵高粉絲而言,這壹個半小時可能就是考驗電影院椅子是不是足夠舒適,溫度是不是適宜。
在狂放的畫面,高飽和度的色調,時而切換成老照片式的素描色彩,這些都會讓對梵高不了解的人完全get不到點。他們並不清楚那個場景來自於哪副畫,還會覺得畫面很暈,暈著暈著就睡著了。
劇情平淡是最大的問題,而超高飽和度,模仿梵高畫法的線條和色塊,也會讓很多人感到眼部疲勞。
整個影片最大的驚喜在於對於梵高之死的另壹種說法,也就是《梵高傳》中不同於壹直流傳的說法。除此外,本片最吸引人的,不僅是畫面上獨壹無二的手繪式呈現,更是在眾人眼中碎片式的梵高被拼湊起壹個完整形象的剎那。
在小鎮人眼中,他古怪,他整日整夜的吵架,他割掉了自己耳朵。在女管家眼裏,他瘋狂又膽大妄為,居然敢褻瀆上帝。在瑪格麗特眼中,他充滿才氣又孤獨。每個人的眼中都有著自己所認為的梵高,每個人看到的也都是他們只能看到的部分。
沒有人真正的了解他,理解他,因為他本身就是無法被人所理解的。
在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曾經這麽說:“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壹團火,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但是總有壹個人,總有 那麽壹個人,能看到這火,然後走過來,陪我壹起。”
但是終梵高壹生,他也沒有能到看到他生命之火的人,人們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要看到的煙。
梵高單純,善良,他像個孩子壹樣憧憬著美好與希望。他純潔的就像是從未受過任何汙染。
雖然他從小就是被命運所拋棄之人,壹事無成,備受家人的奚落,也備受別人的奚落。只有弟弟提奧理解他,鼓勵他。
他的壹生是苦難,但他從未被苦難擊倒。
他以常人所沒有意誌安排著自己的生活,不斷地磨煉自己的畫工。他樂於學習,向畫家學習,向每個人學習,向不同的文化學習,並把它們都變成自己的壹部分。他有著美好的理想,他熱愛繪畫,熱愛美,熱愛生活。他願意聽取意見,讓自己曾經的黯淡的畫作變得明麗。
於是金色成為他隱秘的哀愁。
如之前所說,梵高最想要的是被人認可,如果能夠被人認可,那麽什麽都代價他都願意付出。他可以聽從提奧的意見,根據市場上人們的喜好去作畫。他也可以到處去請教別人。他可以忍受別人的侮辱和惡意的玩笑而不去反抗。
梵高隱忍著,他的隱忍成為了他的畫。
他想讓所有人都能接受他的畫作。他的畫就是他的夢,他的夢就是希望有人能夠看到他內心中的那團火。
他曾寄希望於提奧,寄希望於女人,寄希望於同樣是畫家的高更身上。梵高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了高更。
精心布置的房間,他用自己最愛的顏色塗抹在整座房子。在他壹封封請求高更快點來的信中,洋溢著對於未來,對於夢想,對於被自己心目中這個時代最好的畫家所認可的喜悅。
在那個時期,高更是僅次於繪畫的存在,對梵高而言相當於壹切。
高更還是離開了他。
對於梵高而言,高更的離開是毀滅性的。在那壹瞬間,或許他全部的夢都破碎了。他徹底地失控,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瘋子。
在他恢復意識後,想到的卻是自己去醫院積極接受治療,積極與病魔戰鬥。
梵高就是這樣的人,他生活由幻滅組成。
他有著許多美好的幻想與期盼。而那些美好卻又壹個個如泡沫般粉碎在他面前。他只能聽到破碎的聲音,看到泡沫中自己的倒影隨之破碎。
但他並未倒下,即使他知道自己壹事無成,即使知道自己已經是家人的負擔。他超負荷的繪畫,就是為了能有壹天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可,能夠不再成為負擔,能夠報答對自己好的那些人。
他壹次次的被命運的惡意打翻,又壹次次的站起來繼續與之搏鬥。
即使不被人理解,即使空虛的寂寞是什麽無法填滿的,即使永遠永恒的孤獨,即使再多的苦難,即使再多的痛苦和悲哀。他仍不屈服於命運。
在梵高生命的最後,他畫了那副著名的《麥田群鴉》。在壹片金黃卻又被風吹倒的麥田中,壹條小路通往盡頭,天空中是黑壓壓的鴉群。在極度的壓抑和詭異的氣氛中,不安感似乎可以沖破畫布,讓夏天看到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不寒而栗。
有人說這幅畫代表了梵高生命處於絕境,有人說在那個時候他依舊已經做好了打算。
但是不要忘了,直到生命即將完結前,他依舊畫了兩幅草圖,他仍要繪畫。
在他畫完《麥田群鴉》後,他曾經給提奧寫信提到:“憂郁的天空下是廣闊的麥田,我無需費力表達我的悲傷和極度孤獨。我幾乎認為,這些畫布可以傳達我所看到的鄉間的美好和復原力量,而這些我難以用言語表達。”
梵高從未放棄。
但他最終還是放棄了。
只是不得不放棄,他壹生都在和命運周旋,命運卻總是和他開各種玩笑,推著他走向自己都無法預知的深淵。
他的死在很長壹段時間內被認為是藝術家的殉道。
但電影中,給了另壹種答案。
壹個更為合理的解釋,壹個可以透過煙塵去探尋梵高內心火焰的解釋。
通過這部電影,觀眾將會更加了解梵高,理解梵高,體會到壹個想要樂觀,積極努力生活的人是如何的被命運無情的折磨。明白為何在他無比的悲傷的內心中,開出了燦爛的向日葵,但那向日葵又最終枯萎。
如果妳並不喜歡梵高,那麽這部電影並不適合妳。除非妳真的很想去電影院睡覺,否則妳可能並沒有耐心去等待如此碎片化平淡的劇情,和倉促的結局。
最後建議觀影前,先去翻開梵高畫作集,回憶下他的經典名畫,更有助於觀影。
對了,座位壹定要選在後幾排最中間。坐前面真的會視覺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