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喜歡賈平凹的散文,從《月跡》、《心跡》、《愛的蹤跡》、《人跡》到《商州三錄》,凡見到的我都全力買來,並細細研讀,從他的散文中,得到許多不為外人所道的樂趣。書中的那份悠然那份閑逸那份詼諧那份從容,透過優美的清新的文字,直達心靈的深處,象條條河水在心靈的河道交融。
《賈平凹談人生》說到底只是壹本普通的訪談錄,分別從對農村、城市、收藏、測字、足球、愛情等方面,實錄了他的壹些看法。現在看來,題目是有些大了。首先,它並不能給妳的人生以多麽大的指導意義,如果妳抱著這個態度去讀它,那麽註定是要失望的。它其實只是壹本談作家賈平凹的人生以及折射出的他自己的人生態度的書。因而,我甚至以為書名改為《賈平凹談自己的人生》更為妥帖壹些。其次,這本書並不是壹本散文集,並不是壹本嚴格意義上的作品集,它只是出版社打著名家旗號策劃的壹個“商品”而已,試想,如果不是賈平凹談人生,而是隨便壹個張三或李四談人生,那麽他的書還有人買嗎?我看肯定沒人買。即使他的人生經歷比賈氏曲折千倍百倍,談出的見解多麽多麽新穎,那也白搭。這是壹個講究名人效應的時代,成名的過程當然很艱難,但壹旦成名,那麽各種花環便會隨之而來。因而不要說這本書就是作家賈平凹的,即使不是,貼上他的標簽,也肯定會熱賣,這道理已為壹些盜版分子的行為所驗證。
但,是否說這本書就是壹本廢書,壹本無用的書呢?當然也不是。應該說這本書還是有意義的。作家史鐵生曾在《病隙碎筆》中寫到:面對成品,我總覺意猶未盡。這感覺,從讀者常會要求作者簽名並好奇得總想看看作者的相貌這件事中,似乎找到了壹點答案——那目光中恐怕不單是敬慕,更多的沒準是懷疑。他是針對小說創作中壹些作家總是把作品的生長過程隱藏起來而只展露成品而言的。我想,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是否會完全拋開作家本人呢?是否懷有壹種想窺探作家個人狀況的隱衷呢?文學作品不是普通的商品,象工廠中生產出的那些千篇壹律的產品壹樣,文學作品總是飽含著作家濃重的情思的,我們當然可以拋開作家單去欣賞作品,但與了解作家後欣賞作品的感覺肯定是不同的。因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了解壹些作家的情況,了解他的平時的思想等,這對讀書是有好處的。而且我相信大多數人在潛意識中存在著壹種探究別人隱私的癖好的,當然這不獨對於作家。所以,文學史上才有眾多的描寫作家本人的作品,許多這樣的作品往往由於其角度的新穎思想的深刻文字的老練而流傳百世。古人之述備矣,且不講。即使現當代,這樣的作品也並少數,象許多名作家的傳記即屬此類。這些著作對我們了解作家的情況有極大的幫助,而且也的確可以從作家的成長中得到壹些思想的教益。
在當代的書界,描寫賈平凹的作品已經不少。象同為陜西作家的孫見喜幾十年來做的唯壹的事似乎就是寫賈平凹,先前兩卷本的《鬼才賈平凹》我讀過,還不錯,使人了解到了壹些鮮為人知的事件。然而這些東西說到底是別人寫的,有人家自己的角度和認識。這本《賈平凹談人生》卻是賈平凹自己的談話錄,可以說,是了解作家賈平凹的第壹手的資料,對於想了解賈平凹的讀者是有其現實意義的。這本書從方方面面講述了賈平凹的經歷、愛好、生活及人生態度。對於他的有些說法,例如測字的收藏的以致於愛情的等等,我們或許不會接受,其實我們也不必要接受,我們只是通過這本書,更多地了解了作家賈平凹,這便可以了。
已經有不少讀者在表達對賈平凹的失望了,其實我也壹直有這種想法,但我思考更多的卻是壹個作家的藝術生命問題。在文壇上,是有許多靠壹本書兩本書吃壹輩子的作家的,甚至有沒象樣作品而靠文外工夫混成作家的人。而且在事實上,壹個作家的藝術生命也不可能與自然生命壹樣長,應該說,象賈平凹還是值得我們欽佩的,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力,寫出了壹部又壹部毀譽參半的作品。而如何看待讀者的閱讀期待與作家的實際情況,也壹直是我思考的問題,讀《賈平凹談人生》,我想的仍然較多是這個問題,而且我至今還是沒有想明白。本文相關內容: 『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