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歷史上最高的天車是1959年矗立於土地坡上的達德井天車,高達113.4米,它也是當時我國最高的木結構人工建築物。
這座擁有自貢鹽史上最高天車的達德井,原名洪湧井,鑿辦於清代亁隆四十壹年(公元1776年)。據史料記載,當鉆到468米的“上脈”時,每日可推黃鹵6擔,煎有微火壹口。直到光緒十壹年(公元1885年),壹王姓井主續鑿“下脈”見大功,每日牛推黑鹵120擔。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壹李姓富商將井佃過,由於經營不善,日產量減少了80擔。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壹個叫謝丕成的將井買去,更名為鴻興井,意為“鴻福興旺”,可好景不長,辦了6年,因井市衰歇,鹽巴銷路疲滯,遂關竈停推。1938年,井主謝丕成將井出佃給王績良。王績良接手後安裝了電機推汲,日產黑鹵270擔,把這眼百年老井推向了興旺發達。達德井之井名,也就是這個時候取的。不久,井主、佃戶間發生矛盾,佃戶王績良覺得鹵水有限,機推太折本,提出續鑿,以求更多水火,但謝丕成擔心這樣搞不好會危及井主利益,因而拒不答應。雙方爭來爭去,難以達成***識,結果不歡而散,井停竈歇。
達德井的天車在歷史上曾多次整修、加固,在前面四位井主的經營中立下了不少功勞。上世紀40年代,當第6位佃戶滿懷發財的希望而來,並把“治井”方針轉為停火保鹵之後,卻因“火”燒身,天車全部被焚毀。兩年後,第7位佃戶接辦此井,重築壹架高達43.29米的天車。啟推兩年,不幸遭到壹場大風暴的襲擊,將天車摧毀坍塌。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50年代初,達德井劃歸國營新華二廠管理,這時重新架設天車,封腔起淘,裝機推汲,日產黑鹵300余擔,煎燒火竈14口。以後水位下降,鹵水必須不停地推汲,假若停推個把小時,就會熄火,後患無窮。1958年7月,井深繼續加鑿到1097.87米時,竟意外發現了鹽巖。1959年10月,上千名工人投入了“升天車,多汲鹵”的戰鬥,大家團結壹致,不分晝夜地忘我勞動,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在不到壹個月的時間內,便將原來只有40米高的天車升到了100多米高,僅圓木就用了1800多根。
如果不是因70年代末達德井的鹽巖枯竭而導致後來拆除了這架高聳入雲的天車,現今登上土地坡遊玩的人們,不僅可以觀賞到具有現代建築風采的高大電視塔,而且還能壹睹凝聚了鹽場工人智慧和力量的巨型天車的雄姿,古與今互襯,兩者相得益彰,這該是壹幅何等奇瑰偉麗的鹽場風景圖!
自貢地區最密集壯觀的天車群
昔日的自貢鹽場,天車林立,風篾如蛛網密布,機聲鼎沸,壹片繁忙景象。對於這壹獨特的景觀,早在100多年前(公元1888年),壹位名叫弗吉爾·哈特的美國人這樣寫道:“許多木制井架隱隱可見,巋然屹立,這不可想象的中國景觀,在帝國其他地方難以見到……”
據鹽史資料記載,自貢大安區的扇子壩(又名大沖),是壹處既有水又有火的淌金流銀的寶地。在王三畏堂的發家人王朗雲恢復和光大祖業的清道光末葉至鹹豐、同治年間,扇子壩成為了王家鹽井的集中之地,計有黑鹵井金豐、信元、金海、添福、蒸源、湧海、地成、毓琛、三生、寶三、鹹湧、泗發、大源、坤源、人和、上益興、天生、生財、下益興、五福、洪恩等20余座,再加上其他鹽商鑿辦的鹽井,該地區在同壹時期內所擁有的鹽井至少也達數十座。如此眾多的鹽井麇集於僅1.2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自然是天車密布,蔚為壯觀。自貢解放後,又陸續在該地區新鉆鑿了壹些鹽井,特別是60年代鑿成的大十四井和新大十井,兩井天車的高度分別為88米和86米,使扇子壩的天車群氣勢更為宏大壯偉。但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如此雄偉的天車群落已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消失,年輕的壹代僅能從鹽業歷史的老照片中見到它們偉岸的英姿,這不能不叫人感到壹種深深的遺憾。
自貢現存最古老的天車
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壹口開鑿於清代亁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典型小口徑天然氣井,至今仍保存完好,這便是坐落於自流井區原蘆廠壩的小橋井。而該井的井架,自然也就成為鹽都如今“資格最老”的天車了。
據亁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段玉裁所著《富順縣誌》記載:“小橋井的井深91.48丈,井徑2.2寸,使用楠竹下入井中14.8丈作為套管。”這口精心開鑿的低壓氣井,井徑雖僅7厘米,井深304.9米,但歷史上曾出現過最多日產天然氣200多立方米的氣產量,日產鹽最高為5000多公斤。數十年後,隨著產氣量的下降,此井逐漸廢棄。
1945年,壹位叫梁義發的商人將小橋井起復,尋找天然氣。由於起復淘井時,下至300多米深處,遇到原落入井中的鐵器,無法下銼而停淘。小橋井的天然氣產自侏羅系地層,氣壓較低,故產氣量也較小,通常只能燒壹至二口鹽鍋。自起復到1972年,該井壹直使用金盆鍋煎鹽,日產鹽150公斤左右。
小橋井堪稱是自貢鹽場卓筒井歷史階段的壹個突出代表,至今仍基本上保留了清代前期的井型,使用了明清時期形成的傳統鑿井修竈技術和工藝,獨具特色,別有韻致。小橋井使用過的金盆鍋,現陳列於自貢鹽業歷史愽物館,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1987年2月,自流井鹽廠出於保護市級文物和發展旅遊業的需要,對小橋井的天車、大車、地輥和井下的刀換木柱等設施重新進行了修復,較好地保留了清代早期小口徑井型的古雅面貌。而今,當我們漫步於熱鬧繁華的同興路與石缸井路的交匯處,舉目望見那座雖不高大卻十分古樸的天車時,或許會令人憶及古老鹽場的諸多往事而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巨變。
有著悠久歷史的天車是古老鹽都的象征,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極為珍貴的文物。沒有天車的自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貢。缺少了那些曾讓我們引以自豪的頂天立地的“巨人”,自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與魅力無疑會大打折扣。但願我市現保存完好的12座天車能安然無恙地長久屹立於鹽都大地,成為我們這座城市永恒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