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呂侖和給水屋寫信

呂侖和給水屋寫信

曾經想收集香港出版的35種回憶和隨想。壹時半會兒收起來太難了。壹是書難找,二是書價太高。僅黃裳的三本書每本就花了100多元。壹個偶然的機會,我也得到了壹些安慰自己的書。最值得壹提的是魯倫的《寫給水屋》,豐富了我的《港臺作家簽名簿》。

陸侖喜歡寫小說,偶爾也寫詩和散文。偶爾寫散文,寫過五本書。上世紀70年代,魯倫在《大公報》副刊《大公園》上發表題為《寫給水屋》的專欄,每周壹期,連載六七年。香港三聯出版了其中壹部分和更早寫的壹部分,收錄在《回憶與隨想系列》中。全書五卷,不僅涉及香港文學史早期的資料,也是普通讀者初次認識的入門書。

魯倫“憑自己的記憶記下了他所知道的壹些人和事”,因為他“無法寫得更具體”,認為“這不是史料”,而是“關心和研究香港新文學發展史的讀者,逐漸認識到這本書的重要性,請遠在內地的人去尋找”。讀者追捧這本書,可能是因為這本書和寫這本書的人。關於香港新文學的回憶,魯迅寫得早,真的,仔細的,多的,雜的。盧綸是“香港從沙漠逐漸轉變為綠洲的唯壹見證者”。他的見證不僅是圍觀者的見證,也是參與者的見證。他寫的人都是和他有交往的朋友;報紙、雜誌、書籍、書店、社團等的記憶。、或其作者、或編輯和成員。他有寫日記和收集、切割記錄以保存信息的習慣。就他熟悉的香港文壇來說,沒有人願意像他那樣系統地寫作,所以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寫作,寫得更好。我曾經在空網上找到過陸倫保存的《新綠集》,上面有“水舞集”和“雨天陸倫集”的題字。當人們發現這本書時,它已經被賣掉了。賣家是個實誠人,拍了很多照片。遺憾的是,展示的目錄頁並沒有捕捉到盧綸《燈前私語》的具體內容。《新綠集》由香港新綠出版社於1961年9月出版。這是壹部由、、劉安、陸倫、和張六個人寫的散文集。從《史記·貨殖列傳》的跋中,發現張曾撰寫《魯迅先生年譜》。看了《魯倫水屋筆記》才知道,60年代在香港出版的人文集有很多。除了新的綠色系列,還有新的雨系列,五十人系列,五十多人系列等等。,或者是魯倫的小說或者散文。

《寫給水屋》前兩集和文壇有關,《寫給水屋》後三集講的是魯倫的個人經歷,他的家庭,電影劇本,小說出版,戰爭經歷,編輯生涯,興趣愛好,當然還有和水屋的關系。雖然不是自傳,但卻是了解情侶的重要渠道。內容豐富,不同的人看了會有不同的收獲。縱觀日據時代香港市民的經歷,生死瞬間改變,活著是幸運的。戰爭正在改變城市和個人的命運。如果像他壹樣講歷史,歷史課會熱鬧很多。令我驚訝的是,陸侖和葉淩風壹樣,偏愛書籍,寫讀書隨筆,喜歡書籍裝幀。響水塢也讓我感興趣。早在20世紀30年代,魯倫就寫過壹篇關於《水屋》的文章。那時候的水房面朝大海,可以看到山景。魯倫用了長句,重疊,纏綿。70年代,我追水屋的時候,看不到山,也看不到水。長句變得更短,簡潔明了。不變的是掛在墻上的徐悲鴻先生題詞《致水屋》。2016《響水塢》在嘉德拍賣,成交價1.26萬。夫妻倆走了,“水房”沒留下。那些未發表的文章不知道散落在哪裏。

在檢索資料中發現,有收藏者收藏了壹本由魯倫署名給華嘉的《無盡之歌》,題記“這本過時的小書,謹以此作為紀念品獻給華嘉兄,1948年7月魯倫”。此時,魯倫的小說《窮巷》正在《熱風》連載,華嘉是主編。華嘉先看了他的小說,然後認識了他,漸漸和他有了聯系,和水家聊天。華嘉曾經通讀過魯迅的小說,他很激動。在冬天的深夜,他寫了很長的信來談讀書的感想。冬夜讀信,華嘉對魯迅的小說非常熟悉,談到小說中的人物和主題,毫不掩飾對窮巷的贊美。不知道這對夫婦看了這封長信是什麽感受。我的《水宅筆記》也有“華嘉先生糾正魯倫1987年8月香港”的題詞。陸倫的簽名很有特色,如壹條長蛇過水。這兩本書的封面都有磨損,可見他們經常接觸和翻閱,互相欣賞。從1948年到1987年,難怪我們可以來回走至少四十年。

“我有我的信仰,我的態度,我對壹般事物的看法。別人不可能偶然看到我帶著三兩個作品的全貌。”我只看過《寫給水屋》,不想評論魯倫和他的作品。情侶的話語匆匆穿過後花園,圍墻上鮮花盛開,引人註目。看著其中的壹片,我看了幾眼,揮了揮袖子就走了,沒有帶走壹片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