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真的能做到嗎?

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真的能做到嗎?

長期以來,我努力擺脫他人評價的影響,構建自己內在的評價體系, 自己也覺得很棒,可以不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但是,最近有兩件事改變了我對“別人的評價”的看法。

接近去年年底的時候,我換了工作,跳槽的理由除了我對原來的行業很難熱情,有點力不從心以外,還有壹點很重要,但最開始被我忽視的理由是,我很難從內心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 我抗拒以那樣的職業身份向別人介紹自己,我在壹篇文章中說,我為未能在特定年齡完成社會規定的人生任務而焦慮,之後通過心理建設,就沒那麽在意這件事了,但是,當我挖掘到內心深處時,我發現我還是有點在意, 在意的理由是我在不知不覺中用社會的眼光評價自己。

通過這兩件事,我意識到自己對別人的評價,真的不能不在意,同時考慮到這兩件事,我也改善了對“自己和別人的關系”的看法, 我今天來和妳聊聊。

聯系他人,是大腦天生的需要,無論是克服討好型人格還是焦慮型人格,都不要太在意心理學家的建議,對此,我認為這個提案是正確的,但是它真的很難實現,所以不要回避執行這個提案的困難,為什麽這很難實現呢?

大腦科學家通過研究大腦的結構,發現我們天生就需要和別人連接,“社交性”是解讀人類“社會大腦”的書, 這本書解釋說,人腦中存在“默認網絡”,指的是大腦不執行其他任務時大腦默認執行的模式, “默認網絡”做什麽? 進行社會認識。

也就是說,當人們什麽都不做的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偶爾地進行社交思考,例如,想象壹下自己完成手頭的項目會受到同事多麽熱烈的贊美, 想起今天和朋友吵架,反省自己哪裏錯了, 考慮到和戀人的糾葛,有必要盡快解決……

這本書還解釋了我們和別人的連接中斷後會怎麽樣,如果在公開演講中得不到觀眾的反應,或者被別人公開拒絕,或者指責,我們就會產生社會上的痛苦,那種痛苦和生理上的痛苦是壹樣的感覺,分享同樣的神經過程,因此,建立與他人的連接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需要, 相反,如果被別人排斥、指責、輕視、排斥,我們就會經歷巨大的社會痛苦。

我們努力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時,不要忘記別人的認可實際上對我們有多重要,“沒有別人,妳就做不了自己的事, ”與他人連接不僅可以滿足大腦天生的需要,還可以規範自己的行為,更好地了解自己,我經歷過內疚這種感情,但如果讓別人失望,我可能會內疚, 為了不傷害別人產生罪惡感,我們會努力規範自己的行為。

在《李翔知識內參》壹欄中,我聽說過人的罪惡感傾向和工作優勢之間的聯系, 節目中說,容易產生罪惡感,實際上是工作的好處之壹,“內疚感強的個人對組織有很高的承諾,在績效考核中的成績比不容易感到內疚感的人更有領導能力,”“內疚強烈傾向的人會努力處理他們引起的問題,消除對他人的傷害,避免犯其他過錯”,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人的存在,有助於我們規範自己的行為。

山本耀司先生關於“自我”有壹句很有名的話, 妳可能在別的地方見過, 我也曾在壹篇文章(可以點擊藍色文字查看)中寫過,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看不到“自己”這個東西, 只有碰到其他什麽,反彈後才能認識“自己”, 妳怎麽理解這句話?在說自我和他人、社會的相互關系。

首先,別人是我們衡量自己的標尺,能更公正地看待自己,其次,我們與外界的沖突是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橋梁,了解自己和別人和社會的關系,有壹本書給了我特別的啟發, 這本書不是講人際關系,而是教妳如何寫故事——被稱為《編劇聖經》的故事。

在書中,所有的好故事都有沖突這壹不可缺少的要素, 沖突是指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主要與外界的對抗力進行鬥爭,作為觀眾,我們希望看到主人公在對抗中受傷,讓他們抓住心,消滅所有對抗的力量,在生活中,我們也希望生活順利,沒有任何挫折,但是,這本書給了我新的視角,去看矛盾和沖突——如果沒有挫折,我們的生活就會深深地死去,沒有沖突,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只出現在表面,為什麽這麽說?

請看下面的話, 這是我在《故事》壹書中看到的最閃耀的詞,“了解深刻人物性格的唯壹方法是他們在壓力下的選擇,”所以,沖突和痛苦,都是壹種契機,正視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蔡康永在第15期《奇特的說法》中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很多人要求他簽名時,讓他寫三個字“做自己”, 他寫了好幾次這三個字之後,終於決定寫壹本書,回答自己的做法,他覺得,很多人想做自己的時候,別人似乎覺得自己是地獄,給自己帶來了壓力和煩惱,所以寫“做自己”的時候,覺得好像脫離了別人,變得自由了壹樣。

但是,他寫書的時候,深深地感到如果沒有別人,妳就不能做自己, 人生的過程就是盡量得到和妳遇到的其他人互相完成的機會,既然別人對我們規範自己的行為,更好地認識自己很重要,那麽很多心理學家、媒體都建議我們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在說什麽呢?

其實這個建議並不意味著我們每次聽到不同的意見,都願意捂住耳朵說“我不聽”,這個建議讓我們抵制的是別人刻板的印象,社會太單壹的評價標準,希望社會對我們太單壹的期待,比如我們社會時鐘規定的“模板人生”,很多人都是名校畢業,高薪職業,有房有車有妻,孩子劃等號的評價標準成功。

我們能夠在意他人評價的前提有兩個,另壹方面,因為我們發現了世界上更多的價值觀,另壹方面,我們不組合很多人,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圈子,所以我知道並不是只有我抗拒這樣的社會期待。

對於在自己領域取得成果卻不被大眾認可的人們,他們不在意很多人的評價, 他們之所以反抗,是因為對大眾來說相對淺薄的審美性和理解力,例如,壹些作家和畫家認為,他們的作品不受大眾歡迎,但他們也沒有刻意迎合大眾, 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他們是向著文學史、美術史創作的。

另外,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這個建議, 經常被懷疑自己,找不到自己價值的人說,有自己意見的人,可以比較好地屏蔽別人不合理的期望和過於偏狹的價值觀, 但是,總是懷疑自己的人,特別是要切斷他人的評價,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構建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

最後,怎樣才能不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呢?我有兩點心得可以和妳分享,第壹個建議是,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寫了通過閱讀、與不同的人交往等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蔣方舟曾經說過,不讀書的人、TA的價值觀,大多由TA的摯友決定。

通過積極閱讀和與不同價值觀的人交流,妳會找到更多有價值的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妳會受到壹些觀念的沖擊,但這種沖擊會帶妳進入更大的世界, 它還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麽。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自己的“疑惑十字”,調整自我認識,很多人自我認知上最大的誤區是用結果的成敗來衡量自己人格特征的優劣, 實際上,要知道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成敗論英雄”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疑惑十字”是調整認知的工具, 怎麽用?首先,制作四象限,在橫軸的右端寫生活的成功,在橫軸的左端寫生活的失敗, 縱軸上端有缺點和錯誤,縱軸底部沒有任何缺點和錯誤。

如果把知道的人放在這個象限裏,雖然有很多缺點和錯誤,但也有在生活中成功的人, 人生有很多缺點和錯誤,生活也有失敗的人, 有人在生活中很成功,同時沒有任何缺點, 有些人壹生中失敗沒有缺點,例如,很多缺點也很成功的喬布斯,或者沒有缺點但生活壹團糟的朋友,都可以放在這個象限的某個地方,這意味著什麽呢?

生活的成敗實際上不取決於壹些事情的成敗,以及我們自身的優缺點, 我們自身的優缺點也不能只靠壹部分事情的成敗來表達,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混合的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我們決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不行,也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樣無敵,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評價自己,最後,我希望妳能找到有自己意見,理解妳,支持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