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2年轉入中國***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壹軍政治部主任,中***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壹、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中央軍委書記兼中***江浙區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壹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表《堅決肅清黨內壹切非無產階級的意識》和《中***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壹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壹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中***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壹戰線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鬥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陜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中央軍委副主席,第壹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五屆中央委員,中***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壹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壹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並采取壹系列措施,使國民經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壹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壹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產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鬥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幹部,費盡心血,並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劃。1972年患病以後,壹直堅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壹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並采取壹系列措施,使國民經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壹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壹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產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鬥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幹部,費盡心血,並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劃。1972年患病以後,壹直堅持工作。
周恩來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產黨(後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入中國***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壹軍政治部主任,中***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壹、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中央軍委書記兼中***江浙區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壹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表《堅決肅清黨內壹切非無產階級的意識》和《中***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壹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壹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中***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壹戰線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鬥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陜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中央軍委副主席,第壹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五屆中央委員,中***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壹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壹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並采取壹系列措施,使國民經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壹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壹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產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鬥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幹部,費盡心血,並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劃。1972年患病以後,壹直堅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後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壹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麽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麽要為他下半旗呢?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臺階上發表了壹次極短的演講,總***不過壹分鐘。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壹是,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壹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壹個孩子。妳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壹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說完,他轉身就走,廣場上外交官各個啞口無言,隨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這故事首先告訴讀者,聯合國為悼念周恩來總理而下半旗是沒有先例的。有壹個“破例下半旗”的前提,才可能有後面那精彩的演講。說故事的人大概想以此證明周恩來享有很高的國際的榮譽,破格悼念顯得人格非凡。
可惜這是不真實的。聯合國為悼念周恩來下半旗並不是破例之舉。聯合國於1947年制定了壹部旗典(Flag
Code)。其中有關致哀的規定是:凡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去世,必須在紐約總部和日內瓦的辦事處降半旗致哀壹天。因此1976年1月為周恩來降半旗只是例行公事。
沒有破例這個前提,後面的故事就顯得荒謬了。沒有聽說有哪個國家駐聯合國的使節會為了例行公事而“言辭激憤”。真有這樣的不懂聯合國的基本規章的外交官的話,他們應當感到“羞愧”而不是“激憤”。當然,秘書長也就不需要做特別的說明了。
杜撰出來的那段秘書長的“極短的演講”以及它產生的戲劇般效果,本身很有問題。硬要把中國特色的感情推銷給洋人,杜撰壹個“老支書”式的聯合國秘書長。
周恩來生活儉樸,這已經有很多人證明。但並沒有哪壹份文件告訴我們說周恩來逝世時的銀行存款余額具體是多少。中國沒有公布國家領導人個人財產的制度。聯合國也從不要求成員國報告其國家領導人的收入情況。秘書長無從知道周恩來個人的財務狀況,怎能信口說他存款是多少?
“沒有存款沒有子女”的確是那時中國人民愛戴、悼念自己的總理的壹個理由。它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當時中國處在熱烈的革命狀態。革命革到壹貧如洗、革到家庭遭受損失的人被認為是堅定的。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它在中國以外的、人性不曾滅絕的地方,就未必同樣令人贊賞。特別是沒有子女,更多地被認為是壹種人生的缺憾,絕沒有任何“革命美德”的含義。真正尊敬愛護周恩來的外國友人是不願意去議論這壹點的。特別是在悼念的場合下更不應該提起。而該故事卻讓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大張旗鼓地推崇這種狀況,似乎還鼓勵別的國家領導學習:“妳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壹條,...”雲雲。試問這個“秘書長”:做到“身後無子女”這壹條是什麽好事嗎?妳打算讓那些已經有了子女的各國領導人怎樣去“做到”這壹條以便贏得尊敬?講出這種話,哪裏是什麽“秘書長”,分明是個中國民間老冒。
這種故事如果在“廣大工農兵群眾”裏流傳,倒不奇怪。對國外的情況不了解,難免把自己的思維習慣套在外國人頭上。奇怪是壹位名叫吳妙發前駐聯合國的官員也這樣講。而他“回憶”起這故事的過程也很奇特。他在90年代曾單獨或者與人合作出過多部關於喬冠華和聯合國的書。在至少兩本書中他記載了在聯合國悼念周恩來的情況。均無壹字提到上述故事。只提到了“中國代表團駐地”降半旗、布置靈堂、以及各國外交官的前來悼念等事情。沒有壹絲聯合國總部降旗以及廣場上響起“雷鳴般掌聲”這些情節。
而到2002年1月,他卻突然杜撰出了這個故事。文章登在1月8日的人民網上。他聲稱“這是聯合國建立50多年以來罕見的事情”。還有鼻子有眼地說:“當年我站在聯合國廣場聆聽了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對此作出的既感人又意味深長的講話。”這實在是令人稱奇。在聯合國工作多年的吳先生怎麽會不曉得“聯合國旗典與規則”?1976年時中國所有報刊,包括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講中國有八億人口。吳先生怎麽會“聆聽”到秘書長講出“中國有10億人口”這樣超前的統計數字?中國出使聯合國的人很多,何以別人沒有見到,獨吳先生見到了如此“罕見的事情”?又何以他要把這“罕見的事情”壓了那麽多年才肯說出來?
看了同為駐聯合國的中國外交官宗道壹批評吳妙發的壹篇文章後,才對這位吳外交官的輕率妄言習慣有所認識。宗道壹指出吳妙發所著的三部關於喬冠華與聯合國的書裏存在著多處錯誤、抄襲、和編造現象。例如把周恩來會見瓦爾德海姆的照片說成“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歷史壹刻”,他大段抄襲熊向暉等人的書作,添油加醋地編造領袖言論,竟還能把林彪宣讀520聲明的情形描寫成“毛主席那洪亮的聲音,堅定的語調感染了在場的每壹個人。”等等。宗道壹不得不規勸吳妙發:“須知創作不應抄襲,史作不該杜撰。這是常規,並非苛求。”
原來是這樣壹個不負責任的作者。其故事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杜撰情節,用假故事去“緬懷偉人”。這樣的做法不能為周恩來增光,反給周添尷尬。
順便說,為了證明誰誰偉大,就編造洋人怎樣敬仰他的故事。這種事在中國並不少見。在壹個聲稱很討厭“挾洋自重”的國度裏,這做法多少有點諷刺的意味。
周恩來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提出死後不留骨灰的人。當總理去世的時候,正是中國政治風雲變幻的日子,林彪集團剛被粉碎,江青“四人幫”集團正自鳴得意,中國上空烏雲壓城,百姓肚裏愁腸千結。1976年新年剛過,壹個寒冷的早晨突然廣播裏傳出了哀樂。人們噙著淚水,對著電視壹遍遍地看著那個簡陋的遺體告別儀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容出現了,她居然不脫帽鞠躬,許多電視機旁都發出了怒吼:江青脫掉帽子!過了幾天,報上又公布了八寶山火化,並且根據總理遺囑不留骨灰。許多人都不相信這個事實,壹定是江青這個臭婆娘又在搞什麽陰謀。直到多少年後,我們才清楚,這確實是總理遺願。1月15日下午追悼會結束後,鄧穎超就把家屬召集到壹起,說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她約定死後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當晚,鄧穎超找來總理生前黨小組的幾個成員幫忙,壹架農用飛機在北京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飛,飛臨天津,這個總理少年時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著渤海灣飛臨黃河入海口,將那壹捧銀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許就是這壹撒,總理的魂魄就永遠充滿人間,貫通天地。
但人們還是不能接受這壹事實。多少年後還是有人提問,難道總理的骨灰就真的壹點也沒有留下嗎?中國人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習慣修墓土葬,這對生者來說,以備不時之念,對死者來說則希望還能長留人間。千百年來越有權的人就越下力氣去做這件事。許多世界上著名的陵寢,中國的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還有壹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過。***產黨是無神論,又是 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當然不會為自己的身後事去費許多神。所以壹解放,毛澤東就帶頭簽名火葬,以節約耕地,但徹底如周恩來這樣連骨灰都不留卻還是第壹次,妳看壹座八寶山上,還不就是存灰為記嗎?歷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後即使無屍人們也要為他修壹個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會上,骨灰盒裏放的是壹副眼鏡 ,壹支鋼筆。紀念死者總得有個念物,有個引子啊。
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哀思寄何處?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名篇都是碑文、墓誌和在名人墓前的憑吊之作,有許多還發揮出熾熱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韓愈為柳宗元寫的墓誌痛呼:“士窮乃見節義”,如杜甫在諸葛亮祠中所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張博著名的《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簡直就是壹篇正義對邪惡的宣言。就是空前偉大如馬克思這樣的人,死後也有壹塊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說也選入馬恩文選,成了國際***運的重要文獻。馬克思的形象也因這篇文章更加輝煌。為偉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百姓的習慣,妳看明山秀水間,市井鄉村裏,還有那些州縣府誌的字裏行間,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故人墓、碑、廟、祠、銘、誌。於是人們難免生出壹絲絲的猜測,有的說是總理英,見“四人幫”猖狂,政局反復,不願身後有伍子胥鞭屍之事;有的說是總理節儉,不願為自己的身後事再破費國家錢財,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壹個幹凈。生時鞠躬盡瘁,死後不留麻煩。他是壹個只講奉獻,獻完轉身就走的人,不求什麽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也許隱隱還有另壹層意思。以他***產主義者的無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君,他更不願在身後出現什麽“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壹些政治上的尷。果然,地球上第壹個為周恩來修紀念碑的,並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第壹個紀念館 也並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家鄉。日本的紀念碑是壹塊天然的石頭,上面刻著他留學日本時的那首《雨中嵐山》。1994年我去日本時曾專門到櫻花叢中 去尋找過這塊詩碑。我雙手撫石,西望長安,不覺淚水漣漣。壹個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壹個為民族留下了壹個***和國的總理,卻連壹點骨灰也沒有留下, 這強烈的反差,讓人壹想,心裏就有如墜落千丈似地空茫。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產黨和中華人民***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壹。1917年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五四運動中,在天津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產黨。1921年加入中國***產黨,任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旅歐支部領導人。1924年回國。1927年8月1日領導了南昌起義。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壹直擔任政府總理,兼任過外交部長,並任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是中***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陽光景小--景泰小學網絡互動平臺
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書,後來,轉入奉天關東模範學堂讀書。
有壹次,老師提出“為什麽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有的說“為了明禮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壹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而讀書”,弄得哄堂大笑。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偉誌向。
1912年10月,關東模範學堂隆重舉行建校兩周年紀念會。當時,14歲的周恩來感慨萬分,揮筆寫了壹篇《關東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明確寫道:“學生讀書應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為己任。這篇優秀作文,收錄在《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壹書中。
後來,周恩來轉到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他和同學們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在會刊《敬業》上,他發表了許多詩篇和文章。其中有壹首詩寫道:“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抒發了他憂國憂民和發憤圖強的情懷,表達了他立誌革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遠涉重洋到日本留學。臨行時贈給同學壹首詩寫道:“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富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決心鉆研社會科學,挽救國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種“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來改造當時的社會,即使壯誌難酬,蹈海而死,也不愧為中華兒女,充分表現了他年青時代的遠大抱負。這才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典範,其實那個時代的革命者,學者恐怕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歷史使命感,只不過周總理這句話是少年之說,有據可查,他的壹生更能應證這句話。我覺得這樣的演講稿除了回顧歷史,更需要問問當今我們學習的目的。為了個人成就,為了家人,為了生活都沒錯,但是男孩子應該有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是個多麽艱辛漫長的過程,這也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陽光景小--景泰小學網絡互動平臺TN"Gh|w
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產黨(後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入中國***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陽光景小--景泰小學網絡互動平臺 mMh&FW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壹軍政治部主任,中***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壹、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