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浣溪沙》原文註釋及翻譯如下:
原文: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裏,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翻譯: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後,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後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不會揚起灰塵。不知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猶如被水潑過壹樣的光輝。壹陣暖風挾帶著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我雖身為使君,卻不忘自己實是農夫出身。
註釋: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長於原野沙地。耦耕:兩人各持壹耜(sì,古時農具)並肩而耕。潑:潑水。形容雨後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澤明亮,猶如水潑其上。蒿(hāo)艾(ài):兩種草名。薰:香草名。
《浣溪沙》的賞析
此詞是作者徐州謝雨詞的最後壹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宋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於道中所見之景,接著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壹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