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南北朝時期。
北魏國號本是“魏”,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並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稱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國”之故,同時也區別於三國曹魏政權,因此還別稱為後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的稱呼。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辮發的習俗,所以被南朝蔑稱為索頭虜,簡稱索虜,或稱魏虜。
北魏時期,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後,自耕農顯著增加,社會趨於繁榮,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北魏鑄造並發行貨幣“太和五銖”,洛陽的商業尤為發達,成為當時少有的國際性大都市。
科技文化也取得新的成就,湧現《齊民要術》《水經註》《木蘭詩》《洛陽伽藍記》等科學和文學作品。以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為代表的石窟寺展現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藝術。
北魏的地理環境
北魏還出現了壹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酈道元,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省涿縣)人,大約出生在468年或472年。據史書記載,酈道元為官素以嚴猛著稱。他執法很嚴,不畏強權,因而不少權勢人物都憎恨他。因為如此,他被陷害致死。他以《水經》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註》。
《水經註》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壹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水經註》全書三十多萬字,全書四十卷。詳細介紹了中國境內1250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
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水經註》在中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地專門研究,形成了壹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