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聞過則喜的意思解釋

聞過則喜的意思解釋

聞過則喜的意思:原義是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

聞過則喜(拼音:wén guò zé xǐ)是壹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已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春秋時代有壹個叫高繚的人,為人謹慎,在齊國的宰相晏子手裏做了三年官,從來也沒有辦錯過什麽事。壹天,晏子卻突然把他辭退了。晏子左右的人都不理解。

晏子說:“我是壹個不中用的人,正如壹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鬥來彈,用斧頭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做成壹件有用的器具。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但如果別人不給予提示的話,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繚呢,他在我身邊待了三年,看見我的過錯,卻從來不說,這對我沒有什麽好處。所以,我把他罷免了。”

晏子喜歡傾聽別人的批評,也非常善於批評。他能夠根據不同的場合采取不同的勸諫方式。他的語言或鋒芒畢露,或非常含蓄,或嚴肅莊重,或滑稽幽默。

他認為能指出過失其實是對別人最大的幫助。事實上,無論為人還是為政,均患自矜其能。因為自矜者無不自認高明,因此不能容人、不能納物,甚至目中無人、諱過飾非,從而導致裹足不前。

歷史給了人們很好的借鑒,聞過,就要敢於正視;聞過,就要有虛懷雅量。聽其言,納其說,方能集他人智慧。常自省,方能使自己日臻成熟。

無論是修行,還是做事,壹個人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又沒有人指出,別人指出後又不願意正視和接受,這種人又怎能獲得進步和提高呢,因此,人要讓聞過則喜成為壹種自覺、壹種風氣、壹種自信、壹種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