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良知的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壹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
語出《孟子·盡心上》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2、知行合壹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壹,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壹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擴展資料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壹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壹,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壹身,成就冠絕有明壹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