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在村裏生產隊艱苦勞作,往返於鄰裏村間,改革開放後率先在村裏辦起了煉油廠,並有了資本的原始積累,52歲時外出深圳打工,從組建工程隊到成立大型建築公司,他壹步壹個腳印,事業篷勃發展。
在金堡中學辦公樓的壹角,陳設著鄭開德昔年“烈日下、風雨裏、五更出、月下返、販糖油、賣豆糧”踩過的載重紅棉單車。上面懸掛著他親筆題寫“誌當高遠”的橫匾。當年鄭開德先生並不曾想過出人頭地,而是紮紮實實地埋頭苦幹。80年代初期,改革的風剛吹過神州大地,給潮陽這個沿海小縣城帶來了少許復蘇的氣息,農民還是農民,莊稼還是莊稼,這微小的變化並沒有造成人們太多的思考,地裏的人還在勞作。城區壹個個工廠悄然聳立,而村裏的年輕人也慢慢改變了想法,不是世代耕作,而有了外出打工的念頭。鄭開德當時已不算年輕,外出打工或許不太現實,但他沒有放棄這難得的機會,率先在村裏辦起了工廠,他的煉油廠是當時乃至現在村裏鎮上為數不多的小企業。沒想到,這便成為了他創業和成功的起點。90年代初期,村裏第壹批外出的年輕人闖出了壹片天地,很多人在外承包工程,這也是金浦鎮的特色,至到今天有錢人也大都是包工頭。鄭開德認為此時在仍在村裏便很難實現更好的超越,本著潮汕人愛拼才會贏的念頭,毅然決定外出打工,這年他已50歲出頭。1992年,已經52歲的鄭開德離開家鄉去闖天下,他曾去過惠州等地,最終選擇深圳作為落腳點。剛開始承包壹些小工程,而本人也沒有工程管理經驗,但他非常能吃苦,通過虛心學習,兢兢業業,不辭勞苦,有時親力親為,逐漸變得專業起來。他成功的另壹個原因,在於他老人家待人誠懇,善於交際,會學問不如會做事,會做事不如會做人,他為人處世的原則,使得眾多親朋故舊紛紛伸出援手,無形中為他鋪設了成功的坦途。初跑業務時他還不會說普通話,但他依然堅持不已,十余年間,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奇跡般地在深圳建築業闖出名堂,資產與日俱增,超越了許多比他年輕的工程承包人。在今天,他任副董事長的深圳泛華建築有限公司,擁有員工4000多人,其中80%左右的人來自他的家鄉金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