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資東書院人物介紹

資東書院人物介紹

資東書院

資東書院是邵陽市最古老的書院之壹,坐落在邵東縣黑田鋪鎮建中村太公山下。它不僅是邵東縣歷史悠久的壹所學校,而且是原寶慶府著名的書院之壹。從1827年建校至今,已有180余年的歷史,流傳著賀金聲、匡互生、謝伯俞、謝俊藩、徐君虎等為振興中華在此學習或戰鬥的動人事跡。

中文名:資東書院

出生地:湖南省邵東縣

職業:教育

主要成就:教書育人,培養國之棟才

代表作品:賀金聲,匡互生、謝伯俞等

坐落:在黑田鋪鎮建中村太公山下

建校:1827年

詞性:學堂

學校歷史

邵東最早的書院是資東書院。1827年(清道光七年),黑田司巡檢沈登伍繼前任未果之業——倡建資東書院,勸募得田60余畝。經邵陽縣和寶慶府立案批準,建館於距黑田鋪街西端約壹公裏的楓樹坳,取名為“資東書院”,由當裏書法名流謝剛伍(新邵扶錫人)書寫校牌,石門兩側配以“資水源頭會,東山道貌高”的對聯。設首事三人,院務由山長(院長)主持,配舉人為教習。同年菊月二十二日開館,入院者多系富家子弟。課程以儒家經典為主,兼習諸子百家選集。1836年(道光十六)年,唐人傑等呈請縣府將書院遷於巡檢廢署(現學校所在地)。1860年(鹹豐十年),邑人謝春池等期圖復興書院,呈辭上方恩準,發出,響應甚廣,已有田五百畝左右,為彰善舉且刻石勒碑。民國初,劉六元任第壹任監學(校長),在院組織“興學會”,將書院改為“資東學堂”。僅辦高年級班,開語、數、史三科,學生年齡參差不齊(大者三十,小者十幾)。1926年大革命期間,中***黨員劉驚濤和農民協會會長兼資東書院校長謝俊藩將學堂作為“農運”中心。建立了當地第壹個***青團支部和資東書院少年兒童團組織。1936年,原國民黨六十三師師長陳光中慨然捐法幣二千元。1940年秋,邵陽縣政府頒布“壹鄉壹校”命令,從而將學堂改為“寶善鄉中心學校”。(嶽森書寫校牌)次年春正式開學,謝矗任校長,請本鄉秀才劉南山作兩聯刻於校門上,曰:“寶貴光陰彌世變,善施教澤及人群”,“中不偏不倚,心愈用愈靈”。1945年該鄉鄉長劉鼎兼代校長,才重振旗鼓,招生開學。在此期間,解放軍163師為剿匪曾在該校駐紮過。邵陽縣縣長徐君虎為剿匪,曾兩次帶兵駐校,同師生結下濃厚情誼。

1949年冬,邵陽解放。11月,邵陽縣人民政府派申起霄到學校進行接管,劉普成任校長,隨即增班開課,入校者多為勞動人民子弟,學生多達400余人。隨即成立了洪福橋第七區人民政府、廉橋十四區人民政府,南下幹部史新亮到本地開展征糧剿匪工作,學校教師積極參加。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校址被人民公社所占,招收了初中班(後建“農中”時又遷出)。學校改名為“黑田鋪完全小學”。自1962年,謝克順任校長起,校舍多次改建,加之1969年謝克純任校革委會主任後將危房徹底改造,從此書院原貌蕩然無存。1971年秋,劉文生接任校革委會主任,秉令“小學不出隊(大隊),初中不出片”,又開始招收初中班,將學校更名為“黑田鋪學校”。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辦學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改建了禮堂,打建了校內水井。1980年,唐當初任校長期間,教學質量空前提高,初中升學率跨入原牛馬司前列,成為全公社四所初中的“大哥”。1986年,貫徹“東安會議”精神,群眾集資辦學之風高漲,拆除禮堂,擴建了壹棟兩層的教學樓。1986年春,黃坤生任校長,發起成立“興復資東書院籌備會”,寄出近千封告校友書。翌年菊月,舉行建校160周年慶祝會,譜寫校歌,捐募集資5萬元(其名均刻於石碑),興建了前棟三層辦公樓和校門,並邀請捐款千元的現蘭州著名書法家謝新安(系原寫校名的謝剛伍後裔)書寫了“資東書院”四字,呈報縣教委批準,正式恢復了“資東書院”校名。為擴展校園面積,1992年秋又在後面征地十余畝,全校師生在謝公民校長的帶領下,大搞學校基本建設,使學校面貌煥然壹新。至此,學校占地28.3畝,建築面積5374平方米,綠化面積達40%;明亮的風雨室和標準化的運動場(均為1997年群眾集資20萬元所建)以及兒童娛樂場、配套的電腦室、會議室、藏書室、閱覽室、實驗室、食堂等,壹應俱全。1997年為迎接“普九”驗收,將初中班合並到了黑田中學。2007年10月28日舉行建校180周年慶祝會,捐募集資205894元(其中校友唐秉高捐款50000元;其名均刻於石碑)硬化校外內路面,學校現有教學班15個,學生700余人,教工40余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14人,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每個期末的素質教育綜合評定均為全鄉小學級段中第壹,2005年8月謝石成、謝飛藝主編的《安全教育》、《禮儀教育》兩本書在全鄉20多個學校使用。近幾年教師的教學論文達市級水平的有15篇,其中《菜園裏》新課程改革教學獲國家級壹等獎;小六學生的習作《巷子裏的車》也登上了《中國青年報》。

著名校友

在其創建前120余年的歲月中,壹大批民族精英在這裏發蒙起步,如: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的革命闖將匡互生;同李大釗壹起英勇就義的原中***中央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謝伯俞等。解放後的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中,學校為國家育出了不少的英才學子幼苗,如:河南鄭州輕工業學院教務處處長謝宋和、原水利部計劃司司長匡建夫、泰松實驗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秉高、浙江大學教授黃飛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