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個有關《贖罪》的“抄襲門”,竟也像是小說在現實裏的延伸。2006年,伊恩·麥克尤恩被爆其小說《贖罪》中的二戰部分和壹個以寫主題羅曼司而著稱的通俗作家露茜拉·安德魯斯的個人回憶錄有大量“情節雷同”之處。雖然伊恩·麥克尤恩表示他曾將安德魯斯老太的書作為壹個重要的文獻資料來源在書末致了謝,故而不算抄襲;雖然有約翰·厄普代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托馬斯·品欽等壹大票小說巨腕出來挺伊恩·麥克尤恩,認為歷史虛構小說有理由對真實的文獻資料進行虛構化的挪用,但還未等塵埃落定,露茜拉·安德魯斯老太太竟已駕鶴西去。
從歷史虛構小說的特性和回憶錄之區別來看,《贖罪》確也算不得抄襲。但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伊恩·麥克尤恩和他背後的壹票嚴肅文學大佬怎麽看怎麽像在拿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在文學場域裏的等級秩序來打壓壹輩子只寫通俗羅曼司的安德魯斯老太。所以饒是伊恩·麥克尤恩嘴再硬,在老太太死後,他也感到有些過意不去,深以沒有面謝老太太為憾,甚至表示,如果人們因此而記住了老太太,他也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多少有點像小說或者電影《贖罪》裏沒有來得及跟姐姐和姐夫致歉而抱憾終生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