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蚊子是怎麽來的

蚊子是怎麽來的

中文名:蚊子

拼音:wén zi

註音:ㄨㄣˊ ㄗˇ

英文名:mosquito

蚊子屬於昆蟲綱 雙翅目 蚊科,全球約有2700種。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和庫蚊屬最為著名。

基本情況

蚊子的平均壽命不長,雌性為3-100天,雄性為10-20天。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觸角呈絲狀,觸角毛壹般比雌蚊濃密。它們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需要叮咬動物以吸食血液來促進內卵的成熟。

蚊子的唾液中有壹種具有舒張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它使血液更容易匯流到被叮咬處。蚊子唾液中的物質,讓被叮咬者的皮膚出現起包和發癢癥狀。

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約五千分之壹毫升的鮮血,每次飽餐壹頓之後,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裏範圍內活動,不過最遠情動距離可達180公裏。

每只雌蚊子壹生產卵總數約為1000-3000個,它們壹般把卵子產於水面,兩天後孵化成為水生的幼蟲——孑孓。孑孓以水中的藻類為食,它們經歷4次脫皮後才成長為蛹,漂浮在水面上,最終蛹表皮破裂,幼蚊誕生。

蚊子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部分,壹般卵1-2天,幼蟲期5-7天,蛹2-3天,成蟲羽化至吸血產卵3-7天,整個世代1-2周左右。

生活史

蚊子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可分成四個階段:

1. 卵:

蚊子的卵根據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邊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伊蚊則在三至五天。

2. 幼蟲:

蚊子的幼蟲稱為孑孓。孑孓用吸管呼吸。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這個時期約維持10~14天,經4次蛻皮後變成蛹。

3. 蛹:

蛹的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不攝食,但可在水中遊動。靠第壹對呼吸角呼吸。 經二天完全成熟。

4. 成蟲: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硬之前無法起飛(羽化)。 雄蚊在羽化後24小時之內其腹節第八節以後全部反轉180°完成交配姿勢。交配的動作因種類而有不同,有的黃昏時刻在田野廣曠之處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壹定單純由壹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近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離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壹生只交配壹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壹生只交配壹次,後其壹生(100多天後)產下的卵尚可受精。

蚊子的生活習性

蚊子還有著以下的生活習性

習性

1. 孳生習性:

蚊蟲都孳生於水中,不同性質的水質和積水類型孳生不同種類的蚊蟲。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體類型 主要孳生蚊種

嚴重汙染水體,如糞坑、糞池等 騷擾阿蚊

輕度汙染水體,如汙水坑(溝)、清水糞坑,窪地積水等 致倦庫蚊、淡色庫蚊

面積較大的清潔水體,如稻田、荷溏、沼澤、灌溉溝等 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

清潔而流動水體,如山溪或溪床等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體,如樹洞、竹筒、壇、罐等積水 白紋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內外的器,如水缸、椰子殼積水等 埃及伊蚊

2. 吸血習性:

蚊也是通過吸血傳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習性能察知其與疾病的關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雄性不會吸血。雌蚊必須吸血其卵巢才能發育,繁衍後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C以上時開始吸血;壹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故蚊可傳播人獸***患病。

3. 棲息習性:

掌握蚊的棲息習性是制定滅蚊措施的依據。

蚊羽化後和吸血後均須尋找地方棲息,壹般講蚊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如屋內多在床下、櫃後、門後,墻縫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叢、山洞、地窖、橋洞、石縫等處。

據吸血後棲息習性不同把蚊分為以下三種:家棲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後有些在室內,有些到室外棲息。野棲型:如大劣按蚊、白紋伊蚊等吸血後要飛到室外消化胃內的血液。

壽命

蚊子的壽命,在自然條件下雄蚊交配後約7-10天,但在實驗室可活到1至2個月;

雌蚊至少可活1至2個月,在實驗室曾活到四個月。

對人類的危害

在蚊子中,最可惡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裏的液汁為食。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然而,壹旦婚配以後,非吸血不可。因為它只有在吸血後,才能使卵巢發育。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蚊子的壹對觸須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密集地排列著圓形或橢圓形細孔。黑夜裏,蚊子可以憑著這種傳感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在1‰秒內作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裏。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素的唾液註入皮下與血混和,使血變成不會凝結的稀薄血漿,然後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陳血,吮吸新鮮血液。假如壹個人同時任意給1萬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傳感器來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 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裏,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占50%,患惡性瘧疾的占72%。1936年江蘇臯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註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壹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壹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松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藥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壹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藥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壹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註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壹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壹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在夏天適宜的環境裏,雌蚊將卵產在水中,壹二天後就孵化成幼蟲,叫孑孓。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壹代發育大約只要10—12天,壹年可繁殖七八代。

科學家們從很早以前就發現二氧化碳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作用, 但是,僅僅是二氧化碳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因為事實表明畢竟蚊子更愛叮咬人們的手臂和腿腳。因此,二氧化碳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是皮膚肯定還釋放了其他對蚊子更充滿誘惑力的物質。

科學家發現蚊子對壹些混合物的反應非常劇烈,在他們所實驗的346種物質中有三種特殊化學物質的混合在實驗中每次都能吸引90%的蚊子。而伯尼爾發現他自己的胳膊和手卻只吸引7只蚊子。“而有時候將30種物質混合蚊子卻壹點都不被吸引”,伯尼爾說。但是,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始終沒有發現任何可以100%吸引蚊子的引誘劑。

研究人員還發現可以釋放出類似人的體味的混合物對蚊子有更高的吸引力。但是,這離制造出更好的引誘劑還差得很遠。因為引誘劑必須得比在它附近的人體對蚊子更具吸引力才能達到效果,伯尼爾等人說“接近人體是很困難的壹件事,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做到。”

消滅蚊子是保證人類健康,避免疾病傳播的關鍵。蚊子的-生經過卵, 幼蟲(孑孓),蛹、成蟲四個時期。蚊喜歡把卵產在清水中,如小河水,雨水窪、水塘、池沼、稻田及山澗流水等處;在溫暖的季節裏,卵大約三天就可孵化為孑孓並開始吃水裏生長的極小的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它們靠著身體尾端的兩個氣孔靠近水面吸取空氣。孑孓經過蛻皮,最後停止吃東西、活動減少而變為蛹。大約兩三天後,蛹又來到水面蛻去皮而羽化為成蟲(就是蚊子)飛出來。雌雄交配大多在清晨或傍晚,先是雄蚊圍繞矮樹頂,屋檐、窗口或空曠處成群結隊地飛,雌蚊看準機會加入隊伍,在飛行中很快進行交配。雄蚊只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壹次血能產壹次卯,壹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滅壹只蚊子,等於消滅了幾百只,上千只。知道蚊子的生活史與繁殖場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應用這些知識大力滅蚊。蚊子的幼蟲最易撲滅,因為孑孓必須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導積水,經常清理存水的器血,孑孓無處生存,滅蚊就壹定會收到好效果。

傍晚,蚊子有趨光的特性,所以大多數蚊子開始進入屋內.。而屋內墻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後幾水源附近等(尤其有嬰兒和老人的房間)是蚊子最喜歡光顧和躲藏的地方,因此,噴射氣霧劑的時候,要特別留意。其實,防蚊最重要。如果防蚊防的好,您家蚊子光顧的數量會非常非常非常的少。

驅蚊妙招

在我們了解了蚊子的生活習性之後,那麽有什麽對付蚊子的好方法呢?下面就教大家幾招:

物理驅蚊第壹招 :消滅蚊子生存環境 (對於在宿舍就無辦法啦,下面太多草同垃圾)

有的居住環境差,周圍死水多,需要經常噴藥,這不僅滅蚊難度大,還會因此花費很多錢。所以不妨用壹些物理方法滅蚊。

解決辦法:及時清理垃圾,不要留死水。

物理驅蚊第二招 :肥皂水

關上門窗,在窗前放置壹個盆子,盆中加點混合洗衣粉的水,第二天,水盆中就會有壹些死去的蚊子。

每天持續使用這種方法,幾乎可以不用再噴殺蟲液去殺蚊子了。而且, 蚊子也會越來越少。

物理驅蚊第三招 :大蒜、維生素B

還有兩件驅蚊的制勝法寶,您不可不試,這就是大蒜、(花生)維生素B 。

物理滅蚊第四招 :鹽水、牙膏

如果妳壹不小心還是被蚊子給咬了,也不要急著用手抓。來壹點鹽水或牙膏,塗在患處可以迅速幫妳止癢。

我們看看另壹種辦法——把用過的失去藥力的蚊香藥片,輕輕滴上幾滴風油精,插上電源,就能達到較強的驅蚊效果,又節約藥片。遇上停電還可以把用過的壹兩片藥片,壹塊點燃,幾分鐘後,就能起到驅蚊滅蚊的效果。

以上省錢滅蚊法妳也可以試試。如果妳習慣使用噴霧劑對付蚊子,就要選擇最佳時間和重點部位來滅蚊。

蚊子可以傳播丙性肝炎嗎?

生物通編譯:壹些無法解釋的丙型肝炎感染病例可能是由於蚊子叮咬引起的嗎?研究者發現病毒可以在蚊子的細胞中結合並進行復制,為這壹可能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證據。但是,許多專家不同意蚊子可以傳播丙肝病毒的觀點。

全世界大約有17000萬人被丙性肝炎病毒感染,這種病毒導致患者的肝臟炎癥,從而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病毒是通過感染的血液制品和汙染的針頭傳播的,但是在大約20%的感染者中不存在這樣的危險因素。丙性肝炎屬於黃病毒屬,而這個屬的病毒中包括可通過昆蟲傳播的病毒,如西尼羅病毒,登革熱病毒和黃熱病毒。這壹點使得由法國Université Joseph-Fourier Grenoble I in La Tronche的Emmanuel Drouet領導的壹個研究組開始懷疑是否丙性肝炎病毒可以在蚊子細胞中復制。

研究者們從壹個丙性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體內分離到病毒,並將其加入到Aedes pseudoscutellaris蚊子的細胞和非洲綠猴的腎細胞中,這兩種細胞系都是其它黃病毒常用的培養細胞系。在今年5月出版的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中,這個研究組報道說通過測定感染後長達28天時間內的病毒的RNA水平,病毒可以結合蚊子和猴的細胞並在細胞內進行復制。相反在人B細胞活肝癌細胞中大約壹周後感染失敗。Drouet說,這可能表明蚊子傳播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盡管還沒有人在蚊子體內發現丙型肝炎病毒。

美國軍隊感染性疾病醫學研究中心的昆蟲學家Michael Turell說,由於丙型肝炎病毒與黃病毒之間的關系,這種病毒能夠在蚊子細胞中復制並不令人感到出乎意料。

許多科學家強烈反對蚊子可以傳播丙型肝炎的看法。他們指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沒有地域或季節分布的特點,而這些是蚊子傳播的特征。他們認為目前壹些無法解釋的病例可能僅僅是性傳播或者隱瞞了吸毒的事實。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David Thomas說:“現在仍然缺乏蚊子傳播這種疾病的證據。”

從進化角度講,寄主絕對是先於寄生生物出現的,因此在寄主進化出來之前,寄生生物根本不會存在。那麽妳所說的蚊子,蛔蟲在高等動物出現以前顯然不存在,那時存在的只會是原始的節肢動物(原始蚊子)和線形動物(原始線蟲),都營自由生活,吸食花蜜或吃微生物,有機質,藻類等。自從高等動物出現後,它們才經過幾個不同途徑逐漸進化為寄生種類。

以下是寄生關系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系發展到食物聯系。先有簡單的***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棲,不同程度的***棲為發展營養聯系建立基礎。食物聯系可能開始時只是壹種對壹方有利另壹方無害的偏利***生。進壹步發展可能出現壹方依賴於另壹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系;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產物,發展為互利***生關系。

2、通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壹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采用其它營養方式,而只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 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只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系從上述***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產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生關系。

所以,可以說蚊子,蛔蟲出現的很晚,而且直到完全營寄生生活時才這麽稱呼它們。

原始狀態的蚊子以吸引樹汗為生,每只都有壹米多兩米那樣大,因為吸引樹汗,生命體很脆弱,後來為適應生活及各種環境演化成吸血,體型也變得很小。在非洲及其它小數的原始地區,還流傳著“三只蚊子,壹碟菜”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