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良莠不齊的成語解釋

良莠不齊的成語解釋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壹個微型的句子。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良莠不齊的成語解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漢字書寫: 良莠不齊

漢語註音: liáng yǒu bù qí

成語出處: 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

成語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用於書面語,可與“五方雜處”連用。

良莠不齊的意思: 良:好;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這裏指壞的意思;好苗和野草混雜不齊。比喻好人壞人混雜在壹起,好壞難分。

良莠不齊的近義詞: 魚目混珠、混淆視聽、泥沙俱下、混淆是非、參差不齊、良籌不壹、犬牙交錯;

良莠不齊的反義詞: 涇渭分明、不分軒輊、不相上下、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良莠不齊的故事

“稂”俗稱狼尾草,是混雜在禾苗中的“亂苗”之草,還有壹種和“稂”同類的野草叫“莠”,就是我們平時俗稱的“狗尾草”,葉子與禾苗相似,魚龍混雜在禾苗中生長,未吐穗時,很難識別它。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大田》有壹句:“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意思是說:田裏沒有稂,沒有莠,壹色的禾苗長得郁郁蔥蔥,肯定豐收!可是後來意思變了,人們都用“不稂不莠”來比喻沒出息、濫竽充數的人。明朝人田藝衡在《留青劄記》卷三十五有這樣的記載:“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是最高,‘郎’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說,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詞(貶義詞),意即指不高不下,或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種人。“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為成語,兩句的意思後來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才或碌碌無為沒有出息。

良莠不齊例句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清.八寶王郎《冷眼觀》第四回:“現今上海租界裏那起報館主筆,良芳不齊,五方雜處,倚著那‘言論自由,有聞必錄,這八個字為護身法寶。”

茅盾《清明前後》第四幕:“妳對那巡長說,難民們良莠不齊,要是發生了什麽事,他這巡長可擔當得起嗎?”

良莠不齊造句

盡管這些都是伯樂相馬通過精挑細選找出來的人才,但是這些人其實也還是良莠不齊的。

面對這些良莠不齊的候選嘉賓,非誠勿擾的男嘉賓們拿著平板電腦小心翼翼地挑選自已的心動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