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環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壹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壹地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壹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壹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壹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譯文:
京城裏有個擅長口技的人。壹天正趕上有壹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壹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裏面,裏面只放了壹張桌子、壹把椅子、壹把扇子、壹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壹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壹會兒,只聽到圍幕裏面醒木壹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裏的狗叫聲,就有壹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壹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婦人拍著孩子餵奶,小孩含著奶頭還是哭,婦人壹面拍著孩子,壹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壹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裏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全場的客人沒有壹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裏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裏,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壹些。
忽然有壹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壹齊哭了起來。壹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裏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壹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壹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壹樣沒有的。即使壹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壹種聲音來;即使壹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裏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壹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壹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壹看裏面,壹個人、壹張桌子、壹把扇子、壹塊醒木罷了。
林嗣環
林嗣環,字起八,號鐵崖,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官橋鎮赤嶺後畬(現駟嶺村)。他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中進士,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誌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湖舫集》、《過渡詩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荔枝話》是壹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壹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這些著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
林嗣環不僅是壹位博學善文的著名文學家,而且是壹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在封建官場壹片汙濁腐敗的境況下,他潔身自愛,實在很有幾分煢煢孑立的悲劇意味。當時藩王府曾派兩個人到林嗣環處言事,那兩人騎馬直上公堂。林嗣環把他們拉下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虧得當地撫軍勸解,林嗣環才幸免遭難。林嗣環“善為文”,卻“不善為官”。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郁郁不得誌。順治十三年,他為減輕民眾役賦而寫《屯田疏》,被蓄意謀反的耿尚二藩誣告落職。但正是他的“不善為官”,不肯同流合汙,使他贏得百姓愛戴,丹青留名。假如林嗣環當年平步青雲,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那麽,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不過是讓官場多了壹個庸庸碌碌的封建官僚罷了,林嗣環就不是著名文學家林嗣環了。
他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功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醜科登進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簡隨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備兵海南時,恩威兼濟,兵民愛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錮婢,禁投充,禁株連,禁民借營債,粵人嘖嘖頌之”。為減輕民眾役賦,抵制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順治十三年,被二藩誣告落職。被捕之時,民眾悲聲載道。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下刑部獄西曹就計無果。“帝念三任勤勞。暫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復審平冤獲釋,詔升廣西左參政”。嗣環經歷磨難,無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後因貧以死,妻子晨夕不繼,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夢賫葬於昭慶寺西沙泉石,並搜其著作四冊存之。“歷四十年,族侄標光始訪得之,改葬於禦屏山麓”(今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玉鬥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達進士兵學道鐵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學華亭墓。乾隆丁醜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對嗣環尊崇備至,每每攜幼恭誠拜謁,以期子侄學而有成。在嗣環故鄉,還流動著“黃井祝天”、“虎崆耕讀”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林嗣環,字起八,號錢崖。 清朝福建晉江人,順治年間進士.著有《鐵崖文集》等.明萬歷三十年(1607)生,從小聰穎過人。甫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功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已醜科登進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簡隨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備兵海南時,恩威兼濟,兵民愛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錮婢,禁投充,禁株連,禁民借營債,粵人嘖嘖頌之”。為減輕民眾役賦,抵制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順治十三年,被二藩誣告落職。被捕之時,民眾悲聲載道。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下刑部獄西曹就計無果。“帝念三任勤勞。暫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復審平冤獲釋,詔升廣西左參政”。嗣環經歷磨難,無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後因貧以死,妻子晨夕不繼,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夢賫葬於昭慶寺西沙泉石,並搜其著作四冊存之。“歷四十年,族侄標光始訪得之,改葬於禦屏山麓”(今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玉鬥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達進士兵學道鐵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學華亭墓。乾隆丁醜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對嗣環尊崇備至,每每攜幼恭誠拜謁,以期子侄學而有成。在嗣環故鄉,還流動著“黃井祝天”、“虎崆耕讀”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林嗣環不僅是壹位博學善文的著名文學家,而且是壹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在封建官場壹片汙濁腐敗的境況下,他潔身自愛,實在很有幾分煢煢孑立的悲劇意味。當時藩王府曾派兩個人到林嗣環處言事,那兩人騎馬直上公堂。林嗣環把他們拉下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虧得當地撫軍勸解,林嗣環才幸免遭難。林嗣環“善為文”,卻“不善為官”。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郁郁不得誌。順治十三年,他為減輕民眾役賦而寫《屯田疏》,被蓄意謀反的耿尚二藩誣告落職。但正是他的“不善為官”,不肯同流合汙,使他贏得百姓愛戴,丹青留名。假如林嗣環當年平步青雲,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那麽,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不過是讓官場多了壹個庸庸碌碌的封建官僚罷了,林嗣環就不是著名文學家林嗣環了。
家境清貧卻心高誌遠,博學善文,才華橫溢。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中進士,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湖舫存稿》、《過渡詩集》、《回雁草》、《口技》等。
林嗣環不僅是壹位博學強記、擅長詩文的文學家,而且是壹位剛正不阿、勤政愛民的清官。據說,有壹次,藩王府曾派手下的兩個人到林嗣環處“公幹”,那兩人趾高氣揚,騎馬直上公堂。林嗣環把他們拉下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虧得當地撫軍勸解,林嗣環才幸免遭難。林嗣環“善為文”,卻“不善為官”。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郁郁不得誌。順治十三年(1656年),他為減輕民眾役賦而寫《屯田疏》,被蓄意謀反的耿尚二藩誣告落職。正是他的“不善為官”,不肯與那些封建官僚同流合汙,使得他贏得百姓愛戴,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