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5篇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壹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下面我給大家帶來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篇1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聽信讒言,要殺掉公子重耳,重耳聽說後,連忙帶著隨從逃跑了。

他們跑了幾天幾夜,實在跑不動了。因為當時走的匆忙,忘了帶幹糧,現在壹個個餓得不行了。隨從介子推見主人沒吃的,餓得連路都走不動了,就走到壹旁,從自己的身上割下了壹塊肉,做成了湯,給重耳端了去。重耳壹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湯喝了。喝完後,重耳問道:“妳真行,從哪兒弄來的肉啊?”介子推說:“這兒哪兒有什麽肉啊,這肉是從我向上割下來的呀。”重耳壹聽,當時就流下了熱淚。

十九年後,重耳在大家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國君——晉文公。為了感謝當時的隨從,晉文公便重賞了他們,可晉文公卻偏偏忘了犒賞介子推。有人讓介子推去找晉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願爭名奪利,於是就帶著自己的老母住進了深山。

晉文公知道後,感到十分後悔,也很內疚。於是他帶著隨從,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這時有人獻計說:“只要放火燒山,壹逼,介子推不就出來了嗎?”晉文公覺得有理,就讓人放火燒山。介子推知道這是晉文公逼他,可他不願意做官,就是不出山,後來就和母親壹起被火燒死了。

晉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燒死了,心裏很難過。這時晉文公發現,在他們母子被燒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樹下,有壹封血書,上面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深有感慨。為懷念介子推,他把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時候,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他就把此樹賜為“清明樹”,並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以後,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壹,壹直流傳至今。

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篇2

清明節氣***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壹個詞。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壹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壹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連,後人便將寒食節並入清明節,而有關寒食節的“清廉傳說”也成為清明節的重要內涵。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和寒食節息息相關。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節日,它又名“禁煙節”“冷節”,日期壹般在“清明節”前壹兩天。在這天,人們要禁煙火、吃冷食,以表達對故人的緬懷與哀思。

寒食節禁火食冷的習俗,源自於壹個“割肉啖君”傳說。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壹次流亡中餓暈,始終跟隨他的忠臣介子推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烤熟給他吃,令重耳很受感動。後來,重耳當上君主封賞群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才派人去請介子推。但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盡是小人,便背著老母躲進深山。為讓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燒山,然而直到最後介子推也沒下來。等火滅了,人們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倆抱著被燒死在壹棵柳樹旁,柳樹樹洞裏還有壹封寫給重耳的信,希望重耳親政清廉,體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後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國禁煙火、吃寒食,以示紀念。

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篇3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壹。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壹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20__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篇4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壹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壹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壹,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壹,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壹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壹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壹。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壹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壹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壹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麽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2]也極盛。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清明節由來作文600字篇5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欲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沈悶氣氛。

清明節是壹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壹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壹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壹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說“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妳的今天,介子推才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壹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禁忌煙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為上墳,壹般是在每年的4月4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為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最後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壹,也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