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裏仁篇原文及翻譯

裏仁篇原文及翻譯

裏仁篇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茍誌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壹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壹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翻譯: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不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怎能說是明智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於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於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於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

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孔子說:“如果立誌追求仁德,就不會去做壞事。”

孔子說:“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的途徑擺脫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怎麽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有吃壹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壹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和仁同在。”

孔子說:“我從未見過喜愛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喜愛仁德的人,那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實行仁德,只是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誰能在某壹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嗎?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或許有這樣的人,只是我沒有見過罷了。”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類型不壹。所以觀察壹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孔子說:“讀書人立誌於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規定壹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壹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孔子說:“君子心懷的是仁德;小人則懷戀鄉土。君子關心的是刑罰和法度,小人則關心私利。”

孔子說:“如果依據個人的利益去做事,會招致很多怨恨。”

孔子說:“能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嗎?難道這有什麽困難嗎?如果不能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又怎麽能實行禮制呢?”

孔子說:“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足以勝任職務的本領。不愁沒人知道自己,應該追求能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

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壹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曾參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麽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缺點應該委婉地勸止,如果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仍然要對他們恭敬,不加違抗。只在心裏憂愁而不怨恨。”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子女不遠遊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壹定的去處。”

孔子說:“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準則,就可說做到了孝。”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壹方面因其長壽而高興,壹方面又因其年邁而有所擔憂。”

孔子說:“古代的君子從不輕易地發言表態,他們以說了而做不到為可恥。”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錯誤,這樣的事比較少。”

孔子說:“君子說話應該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獨,壹定有誌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子遊說:“進諫君主過於頻繁,就會遭受侮辱;勸告朋友過於頻繁,反而會被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