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蒲松齡原文翻譯如下:
原文:
壹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譯:
壹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裏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壹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壹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壹樣壹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壹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裏有壹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裏,覆蓋成小山(似的)。
作者蒲松齡簡介:
1、蒲松齡出身於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父親年青時家庭很窮,後棄儒經商。
2、蒲松齡就是出生在這樣壹個書香門第家庭中,自幼聰穎好學,喜讀詩書,懷有軼才。
3、18歲結婚後,因其妻劉氏賢淑,遭妯娌妒嫉,家不和,遂分家。蒲松齡早年熱衷於功名,19歲“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弟壹補博士弟子員,文名籍籍諸生間”。
4、清康熙十壹年(1672年),33歲的蒲松齡回到故鄉,即被同鄉西鋪村的世代名宦畢際有家請去設館教學。此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為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