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文言文在線翻釋

文言文在線翻釋

1. 文言文在線翻譯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裏的有壹則寓言故事,原文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烹彘也。

譯成白話文,大意是:

有壹次,孔子的學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跟著哭鬧也要去,曾子妻哄他說: “妳回家,等我回來後殺豬給妳吃”。孩子就回家了。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準備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哄孩子,跟他說著玩的,妳也當真的了”。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以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跟著父母看樣學樣,聽信父母的教導。現在妳哄騙他,不就是教孩子學哄騙嗎”。於是曾子把豬殺了煮食。

韓非的這則寓言不僅說明曾子以“不欺教子”,而且比教子的意義重要得多的是韓非勸說開明的君主應該象“曾子殺豬”壹樣,表現出有誠信”(“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現在雖然是***和國,沒有君主了;但是各級 *** 的領導人似乎也應該向曾子學習,表現出有誠信。

在《論語·學而》章裏,還記載了曾子的壹則有關誠信的語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白話文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第壹,我為他人辦事,是不是忠實地盡心盡力?第二,我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講究誠信?第三,我所傳授的,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亂說的?”

根據曾子的這條語錄,我覺得,壹個講究誠信的人,應該考慮做到下面三點:

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 文言文,八哥眼翻釋

原文出自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中的故事,即:原文內容:明有陸公廬峰,於京城待用.嘗於市遇壹佳硯,議價未定.既還邸,使門人往,以壹金易歸.門人持硯歸,公訝其不類.門人堅稱其是.公曰:“向觀硯有鴝鵒眼,今何無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⑩石工,幸有余銀,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蓋此硯佳處即在鴝鵒眼也.原文大意:明朝有壹位叫陸廬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經在集市上遇到壹塊上好的硯臺,討論價格還未定.到了府邸以後,他讓仆人前往集市,用壹兩銀子把硯臺買回來.仆人拿著硯臺回來了,陸廬峰驚訝地(認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仆人堅持說就是那個硯臺.陸廬峰說:“先前的硯臺有個‘八哥眼’,為什麽現在沒了?”仆人回答說:“我討厭它有壹點凸,路上正遇見石工,幸虧有剩的銀兩,叫他打磨壹下讓它平整了.”陸廬峰十分惋惜,這個硯臺的價值就在於這個“八哥眼”.原文啟發:不要自以為是,自作主張.那硯臺值錢的地方正在“微凸”處,而仆人卻以為是疵點,結果做了適得其反的事.主觀願望要與客觀實際相結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上述資料源於百度。

3. 翻釋全文項脊軒誌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室僅方丈,可容壹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 澤下註;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亦遂增勝。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簌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壹。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 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 嘗居於此。

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 壹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

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也泣。

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壹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 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壹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 余既為此誌,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 妻死,室壞不修。

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 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譯文: 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

室內面積僅壹丈見方,可容壹人居住。由於是壹間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灰塵與泥土常從屋頂上漏下來,特別是下雨時,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動桌子,看來看去沒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門朝北開,不能直接受到陽光的照射,壹過中午,太陽偏了,屋裏就暗了下來。我稍微給它加以修補,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

室前新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經日光反照,屋子裏才明亮起來。在庭前我又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裏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庭前、階下卻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在農歷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懸,照在墻上。

月光下,庭中桂樹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 可是我在這裏居住,喜悅的感受多,悲愴的感受也很多。

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壹個整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後,室內外小門多了,隔墻到處都是。

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鄰居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棲宿。庭中開始用籬笆隔開,後來又用墻隔離,總***變動了兩次。

家裏有壹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裏居住過。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

軒的西邊和內室相連,母親曾經到軒中來。老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地方,妳母親曾經站在這兒。”

老婆婆還說:“妳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孤弧地哭著;妳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輕敲著房門說:‘孩子冷嗎?想吃東西了麽?’我在門外—壹向妳母親作回答。”老婆婆的話沒有說完,我感動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動的眼淚。

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中讀書。壹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看到妳的影子。

為什麽整天默默地在這裏,真像個女孩子了?”臨走時,她用手輕輕地掩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長期以來讀書沒有得到功名,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壹會兒,又拿了壹個象笏到軒裏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後妳應當用到它!”回憶舊日的這些事,好像昨天剛發生,真叫人長聲悲號不已啊! 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做過廚房,人們到廚房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著窗子住在裏面,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項脊軒***遭過四次火災,竟然沒有焚毀,大概是有神保護的緣故吧。…… 我已經作了上面這篇誌,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到軒中,向我問及壹些歷史故事,有時靠著桌子學寫字。

妻子回娘家去省親,回來以後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裏有閣子,那麽什麽叫閣子呢?”以後過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逐漸破敗,也不修理。此後又過了兩年,我臥病在床,閑極無聊之際,才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

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後我長期羈留在外,不常回到軒中居住。

庭前有壹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的那壹年親手種下的,今天已經高高地矗立著,枝葉繁盛,像壹把撐開著的巨傘壹樣了。 譯 文 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

室內面積僅壹丈見方,可容壹人居住。由於是壹間百年老屋,灰塵和泥土常從屋頂上漏下來,(尤其是)。

4. 高中文言文助讀15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妳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壹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

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妳鉆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鉆精通。妳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壹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妳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誌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妳為什麽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麽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16.陸遊築書巢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 擡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傷, 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壹起的。

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 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 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

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 “確實這象鳥窩。” 17.董遇談“三余”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

”意思是:“讀書壹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 苦於沒時間。”

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有人問“三余”的意思, 董遇說:“冬天是壹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 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壹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寫壞的毛筆頭,每甕 都有幾擔那麽重。 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象鬧市,居住的地方 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

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

匡衡於是就在壹墻上打了壹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 當地 有壹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雇工 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 讀遍主人的書。”

主人感嘆,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壹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

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最響。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麽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麽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象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象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象點燃蠟燭的光亮。

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壹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22.高鳳專心致誌 高鳳,字文通,家裏把種田作為職業。 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裏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

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後地上的積水使麥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23.葉廷圭與《海錄》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裏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 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

常常怨恨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麽多書裏,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24.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

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裏。

古人說:‘不學習,壹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25.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麽憑什麽成功呢。 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

壹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更用幹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不是聖人的話不看。

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象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