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流傳於產系的四大梆子是什麽?

流傳於產系的四大梆子是什麽?

晉南梆子--蒲劇!晉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 山西戲曲藝術,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劇種,居全國首位。山西地方劇種多達54個,占全國的六分之壹。

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是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壹脈相承,皆為梆子聲腔的正宗。早先,無論元雜劇、南戲文還是昆、弋、海、余四大聲腔,在唱腔曲體的結構上,都屬於長短句式的“聯曲體”劇種,唯獨梆子戲的曲體結構是有史以來首創的“兩句式”“板腔體”劇種,而且,由於在全國同類劇種中產生最早,梆子戲的問世,就成為中國板腔體劇種的壹大創舉。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因起源於晉南蒲州(今永濟縣)而得名。它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劇目多達千余個。其唱腔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獷豪放而又細膩纏綿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濃厚的地方色彩,使蒲劇在晉南民間深受喜愛。

許多贊賞近代蒲劇及著名演員的諺語,至今也仍流傳不衰:“寧誤打夏收秋,不誤廣盛《藏舟》”;“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諺語裏說的(孫)廣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紅極壹時的名旦。到了蒲劇藝術空前興旺的20世紀50年代,不但整理改編出壹大批傳統劇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湧現出壹批著名演員。五大蒲劇明星——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聯袂出演的戲劇電影《竇娥冤》,遍映大江南北,倍享美譽。

俗話說,“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蒲劇藝術還體現在演員們的特技功夫上。閻逢春當年獨創的“翎子功”,已被許多劇種演員推廣承襲;80年代壹批青年蒲劇演員們,又以傳神的表演和精彩的水袖、椅子“雙絕”等功夫獲得戲劇“梅花獎”。

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後,隨著晉中地區的祁縣、平遙、太谷匯兌業的發展,錢莊票號相繼成立,經濟更加繁榮,中路梆子也出現了新的生機。不少愛好戲曲的商賈東家,邀請馳名藝人到家中,優禮厚待,搬演戲文。壹些文人也興致勃勃地參與了戲曲的創作,再加上諸多戲迷的鬧票、打坐場的頻繁演唱,使中路梆子的名氣愈加響亮,開始流傳到河北、內蒙古、陜西、甘肅等地,頗受當地人喜愛,以後就以“晉劇”稱名於世。晉劇從鹹豐、同治年間開始,暢響不衰,盛事叠出。清道光之前,晉劇曾壹度雄踞北京劇壇,以致成為山西的代表劇種。到30年代,也出了不少著名藝人和班社。

在晉劇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大批女演員占領了舞臺,激昂奔放之風漸失,清新婉約之韻遂成特色。因而湧現出不少蜚聲劇壇的女名角,如丁果仙、牛桂英、王愛愛等。其中人贈藝名“果子紅”的丁果仙,是最負盛名的坤伶。漫長的舞臺生涯中,她以不懈的努力和卓絕的才華,創立了“丁派”藝術,賦予了晉劇以超人的魅力,轟動京、津劇壇,贏得了“山西梆子須生大王”的美稱,成為晉劇發展史上承先啟後的壹代宗匠。

近年來,山西省的晉劇名伶郭彩萍、田桂蘭等,也身手不凡,相繼榮獲戲劇“梅花獎”。1992年10月,太原晉劇藝術交流團東渡日本訪問,演出11場,場場爆滿,盛況感人。郭彩萍還於1995年率團赴寶島臺灣演出,同樣受到臺灣觀眾的喜愛。

受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風格豪爽的北路梆子。明朝末年兩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心戀故土,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在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的融合中,最終形成了以古代燕趙“慷慨悲歌”的邊塞風骨遺緒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戲,其代表劇目《金水橋》在全國極負盛名。

上黨梆子,起源於素有深厚戲曲傳統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劇目《闖幽州》、《三關排宴》頗有影響。

與“四大梆子”相對而言,諸多山西地方小戲,則似繁花錦簇,更顯瑰麗多姿。

上黨落子和晉南眉戶,是小劇種中的大劇。前者源於河北武安,後者經陜西眉、戶二縣傳來,經百年流傳,已在山西紮根落戶。

受宗教文化影響的道情戲,有晉北道情、洪洞道情、臨縣道情,永濟道情等。道情,本來是道教用來傳教布道的壹種說唱形式,由古代的道歌發展而來,道具有漁鼓和筒板。大約在清代,道情這壹說唱形式在融合當地民間藝術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地方戲曲。

廣泛流布於山西各地的秧歌戲,達16種之多。它們是由農村傳唱的小曲兒、歌舞等踩街秧歌演變而來。民歌體的有“晉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歌”;板腔體的有“壺關秧歌”、“襄垣秧歌”、“武鄉秧歌”;絲弦伴奏的有“繁峙秧歌”;清唱的有“介休幹板秧歌”。

“碗碗腔”劇種地因地域不同而風韻迥異,如“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至於地方性的其它小戲,二人臺、小花戲、繁峙蹦蹦、耍孩兒、鳳臺小戲、蛤蟆翁、拉活戲、跳戲、河東線腔、上黨皮簧等等,更是品種繁多,不勝枚舉。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這本來是不利條件,然而,恰恰因此,山西也保留了許多古老劇種。如晉北的“賽戲”、又稱“賽賽”;晉南的“鑼鼓雜戲”;晉東南的“對子戲”。這類戲沒有唱腔曲調,尚屬於“吟誦體”戲劇,與古代村社故事社火相近,仍保留了“竹竿子”表演形態的村社百戲風貌。也有壹些劇目是反映當地原始風情的。賽賽戲有出劇叫做《斬旱魃》,過去天旱祈雨敬神要演它,從臺上演到臺下,裝扮旱魃的演員是光膀子,頭戴羊肚巾,可以在食品攤上隨便抓東西吃。攤販們不以為嫌,反倒認為可以“利市”。最後戲再演回臺上,表示斬了旱魃以後可以風調雨順了。這類劇種,相當於劇史研究的“活化石”,在全國獨壹無二,極為珍貴。

順便應該提到,與戲曲相關聯,山西還有100多種民間舞蹈。它們同樣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其中鼓類舞有花鼓、轉身鼓、扇鼓、威風鑼鼓、迓鼓;秧歌舞有踢鼓子秧歌、鳳秧歌、汾孝地秧歌,其它還有獅子舞、龍舞等等。遠在先秦時期,太原壹帶就有“ 蚩尤戲”,舞者三五成群,頭戴牛角,相抵作戲。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發現具有高度舞蹈價值的“百戲樓”模型,上面刻有男女歌舞伎相對作舞的圖形。此外,在山西省境內發掘的唐代古墓中也可見到大量舞俑,元代永樂宮壁畫上的舞童形象也十分動人。迄今為止,逢年過節,城市鄉村張燈結彩、鑼鼓喧天,耍龍燈,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打花鼓,舞獅子,可謂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從中仍然可以看到山西民間舞蹈的旺盛景象。

“山鄉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山西運城地區農村土戲臺上這幅楹聯,是三晉戲劇繁榮的如實寫照。《蘇三起解》、《殺妻》、《西廂記》、《五臺縣令》、《斬花堂》、《風流父子》、《嗩吶淚》、《山外來的媳婦》等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佳品,連演不衰。全省140多個專業戲劇團體活躍在城鄉各地,每年演出3萬余場次;全省14所戲校成為戲曲“新晉軍”崛起的大本營;連年舉辦的全省各種形式的調演、匯演,中青年演員評比,青年劇團調演、教學劇目匯報演出、“杏花獎”大賽等活動,使不同戲曲流派砥礪競爭,融化升華,湧現出壹批批劇苑新秀。祖國大陸十次“梅花獎”評比演出,山西就曾有14名中青年演員獲此梨園最高榮譽。戲劇界的專家們贊譽:山西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真是“梅花”盛開的地方。

“梅花”盛開的山西,無愧為戲曲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