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黃河小浪底觀瀑節的瀑布是由人工開閘泄洪形成的,人工開閘泄洪的主要目的是—其最終目的是

黃河小浪底觀瀑節的瀑布是由人工開閘泄洪形成的,人工開閘泄洪的主要目的是—其最終目的是

小浪底

圖冊 4張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小浪底景區內最具特色的風景線之壹。小浪底大壩位於濟源市西南30公裏。小浪底大壩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傑作,也是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6臺30萬千瓦混流式發電機)地下發電廠房,高160米,長1667米的粘土斜心墻堆石壩,巍峨的進水塔,壯觀的出水口,在不足壹平方公裏範圍內擁有縱橫交錯的108條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備了防洪、防淩、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是旅遊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壹大景觀。壹年壹度的調水調沙活動,氣勢雄偉,媲美錢塘潮。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遊所形成的浩渺水面、曲折河巷與雄偉山勢競相生輝,構成了“北國山水好風光——黃河小浪底”。

黃河三峽,融小浪底與王屋山和荊紫山的山水文化與歷史文化於壹體,是景區精華之壹。位於小浪底水庫大壩上遊20公裏處,總面積40平方公裏。三條峽谷各具風采:八裏峽位於黃河中下遊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湧;孤山峽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龍鳳峽盤龍走蛇,曲折迂回。特別是九蹬蓮花棧,九蹬九級,次第升高,望之若蓮花盛開,似出水芙蓉,號稱“鯀山禹斧”。峽谷景觀獨特,兼具我國山水風光中“南雄北秀”兩大特色。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風景區黃河歷史文化的代表。位於小浪底大壩下遊15公裏處。河洛文化景區由漢光武帝陵、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等景點組成。王鐸故居收藏有王鐸書法代表作品《擬山園帖》石刻90幀,綜合展示了王鐸書法藝術。龍馬負圖寺又名“伏羲廟”,是中華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頭,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尋根問祖。漢光武帝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陵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現存隋唐古柏1458株,其獨有的“四絕三奇”,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樂道。

小浪底

黃河小浪底風景區是以黃河中下遊水利樞紐工程、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體現黃河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的大型山嶽湖泊型風景區,是開展觀光、休閑、度假旅遊的最佳場所。

全國壹流生態旅遊精品,國家水利風景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北國山水好風光——黃河小浪底,熱情歡迎您的到來。

工程意義

“巨龍”噴湧

圖冊 3張

三門峽工程的失敗,主要表現在其原始設計的主要目的沒有能夠實現。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大壩擡高水位後降低了流速,加速上遊淤積,從而加劇了上遊渭河地區的水災。黃河小浪底大壩工程又是黃河三門峽工程失敗後的補救。

小浪底工程的設計和調度仍然充分汲取了三門峽工程的經驗教訓。三門峽工程在泥沙問題上的壹貫經驗教訓是對上遊水土保持攔沙作用估計過分樂觀,預計的入庫泥沙量偏低。在三門峽工程論證時,對入庫泥沙量就不考慮上遊水土保持和水庫的作用。三門峽工程的第二個教訓是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庫,不能采用高水位蓄水運行方式,而采用“蓄清排渾”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時,建築物要有足夠的泄洪排沙能力。三峽工程汲取了這個重要經驗,汛期運行水位控制在145米,比正常蓄水位低30米,同時大壩在較低高程設置了大量永久泄水建築物,在水位為145米時的泄流能力可達64200立方米/秒,使汛期水庫基本處於暢瀉狀態,可大大減少泥沙在水庫的淤積。水庫蓄水選擇在汛後10月,個別年份還要延長到11月。三門峽工程的第三個經驗教訓是沒有處理好水庫末端渭河河谷的淤積問題。三峽水庫在泥沙量大的汛期在145米運行,水庫末端在涪淩的藺縣附近,水庫基本保持天然河道狀態,重慶港區則完全處於天然河道暢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