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起視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翻譯

起視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翻譯

這句話的意思為:明天起床壹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

出處:宋·蘇洵《六國論》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壹夕安寢。起視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白話釋義: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壹夜安穩覺。明天起床壹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麽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壹篇,《權書》***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蘇洵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

文章賞析:

壹開始,首先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劈頭四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就斬釘截鐵地給六國之所以滅亡定下結論。蘇洵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不在於它們的武器不銳利,也不在於它們仗打得不好,而是在於他們壹味地拿土地作為賄賂,向秦國乞求和平。“賂秦”就是賄賂秦國。

這實際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敵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毀滅。所以作者接著申述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然而事實上又並不是所有六國都向秦國奉獻土地,而那些沒有“賂秦”的國家也破滅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蘇洵故意這樣設問,然後又作了回答:“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此,歸根結底,“賂秦”是莫大的致命傷。以上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論點,突出強調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從六國方面來說的。

接著蘇洵再從“賂秦”的兩個方面來論述這種做法的後果。蘇洵指出:秦國由於接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國打勝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國由於送賄賂而喪失的土地,比它們打敗仗喪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末,秦國所最歡迎而對其他國家所最不利的,當然就不在於作戰了。這裏的“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是側重照應開頭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戰不善”,是從另壹個角度補充和闡發了“弊在賂秦”的論點。

在接下來的兩段文章裏,作者又分別就“賂秦”的國家和不“賂秦”的國家,論述了它們各自滅亡的具體原因。

戰國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本來很紛繁復雜,但是蘇洵只就對秦國的態度上,從六個國家當中區別出兩個類型,“賂秦”和“不賂秦”;三種情況:第壹種是韓國、魏國和楚國“以地賂秦”,第二種是齊國附隨秦國,第三種是燕國和趙國“用武而不終”。

三種情況中的第壹種屬於“賂秦”壹類,第二種和第三種屬於不“賂秦”壹類。蘇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賂秦”問題上,為六國的破滅立論。

因為這才是六國破滅的根本要害,不僅“賂秦”的韓、魏、楚三國因此喪亡,不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齊國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夠跟秦國較量壹下的燕國、趙國也因此失敗。寫文章就應該扣緊中心問題去發揮。

重點擺對了,又要把它同別的部分聯結起來,看出它們的相互關系。所以作者集中論述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後,進而又論述“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當然,態度、分寸是不同的。

蘇洵對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是根本否定,對依附秦國的齊國是嚴肅批判,而對“用武而不終”的燕、趙兩國是深切惋惜。這樣,文章就顯得分外有條理,有層次,暢達透辟,嚴密完整,使別人對自己的論點無可懷疑、無可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