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在本篇中,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壹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壹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了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而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他自稱“以天下全部學問為己任”,企圖“將全部科學、技術和人類的壹切知識全面重建”,並為此計劃寫壹套大書,總名《偉大的復興》;盡管只完成1、2兩部分,但已造成巨大影響。例如他在用拉丁文寫的《新工具》(1620)壹書中提出的“四假相說”,有力地揭露了中古經院哲學的主觀、片面、語詞混亂和盲目崇拜傳統權威等弊病,為英國經驗論哲學的興起掃除障礙。他強調通過實驗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獲得知識,並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因此馬克思稱他為“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此外,培根還寫了法律著作、歷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22)、幻想遊記《新大西島》(1626)和58篇短文組成的《隨筆》。
《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於1597年,只包含10篇極短的摘記式文章;經過1612年和1625年兩次增補擴充,才收入了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卻有重要地位。作者是壹個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在書中寫了對世家子弟的“社會的與道德的勸言”(這是書的副標題),內容涉及哲學思想(如《真理》《死亡》),倫理探討(如《忌》《愛》《利己的聰明》),做官秘訣(如《高位》《黨爭》),處世之道(如《友誼》《詭詐》),治家準則(如《父母與子女》《婚嫁與單身》)等,還包括了對若幹具體問題的建議(如《讀書》《旅行》《營造》《娛樂》),也不乏對藝術和大自然的欣賞(如《美》《庭園》)。
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叠出,例如:“善擇時即省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順境易見劣性,逆境易見德性。”“壹切騰達,無不須循小梯盤旋而上。”“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沈。”“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這些話充滿成熟的人生經驗,而寫法則務求清楚達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當,但都來自實際。培根的文章也寫得富於詩意。詩人雪萊讀了他的隨筆《死亡》篇以後,曾贊嘆說:“培根勛爵是壹個詩人”(《詩之辯護》)。
英國本無隨筆,由於培根的示範,始在英國植根,後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壹,後世將他尊為“英國散文之父”,可見培根對此有開創之功。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壹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