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則成語原指關羽身在曹營,心想劉備。比喻身處對立的壹方,但心裏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壹方。
其結構為復句式,可充當單句的謂語,或作復句的分句,多用於口語。近義詞: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懷。關羽說:我非常感謝丞相的厚意。但是我雖然人在此處,但心裏始終念著劉皇叔,從來沒有離開過。後人從這個典故中提煉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成語典故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回記載,漢獻帝建安五年正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直逼徐州,攻打劉備。劉備聞訊,派人向袁紹求救,袁紹不肯發兵。劉備便與張飛偷襲曹營,結果中了埋伏,兵敗逃散。
身在曹營心在漢中的“曹”與“漢”是兩個對立的陣營。關羽身子雖然在曹操陣營裏,可心還是向著劉備的蜀漢。人不在自己的誌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此處表現的是關羽用舍生取義的精神譜寫了壹段忠誠佳話,凸顯的是關羽的忠義。這個成語後來從褒義逐漸變為貶義,指人雖在此處,而心卻向著彼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身在曹營心在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