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漿水是壹種傳統的中藥成分。地漿水最早錄於金匱要略,其中第二十四篇有這樣的記載,治食生肉中毒方,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數沸,澄清汁,飲壹升即愈。第二十五篇又雲,治食諸菌中毒及蜀椒閉口者,皆用地漿水治。
對於地漿水的運用,張燦玾教授在金匱要略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以地漿水煮綠豆,鮮竹茹等飲用,或以地漿水煎藿香,陳皮等飲用,治療食用不潔飲食而中毒吐瀉不止者,效果很明顯。對於1數中毒較深者,先飲此方以止吐,然後再加上藿香正氣散之類的解毒藥就可以了。
地漿形態特征
為第四紀陸相粘土質粉砂沈澱積物。多呈灰黃色,富含鈣質及鈣質結核,呈疏松或半固結塊狀。遇水崩解後易加水拌合成懸濁液。其礦物組分按粒度分為砂粒、粉砂與粘土三級。肉眼顯見顆粒的砂粒及肉眼難分辨顆粒的粉砂級礦物主要是石英,長石和雲母,它們在漿中沈底而不進入漿水中。
顯微鏡下才能分辨顆粒的粘土級礦物可有高嶺石,水雲母,伊利石,多水商嶺石,蒙脫石等,地漿中可懸浮有這些粘土礦物。
黃土中,充填於孔隙膠結砂粒、粉砂與粘土礦物的物質是隱晶或非晶質的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Al2O3,氧化鈣CaO,氧化鎂MgO及壹氧化鐵FeO的化合物乃至碳酸鈣CaCO3,硫酸鈣CaSO4等,地漿中可溶鹽成分主要來自這些膠結物或孔隙充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