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國學大師,他終生勤勉,致思學問,造福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堪稱壹代學人楷模。
其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解釋,它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壹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壹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壹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壹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妳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壹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兩千年來,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學術界仍有不同的解釋,似乎還沒有公認的正確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