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無完卵”原義是翻倒的鳥窩裏不會有完好的卵(覆:翻。巢:鳥窩。完:完整)。後比喻整體覆滅,個體不能幸免。該成語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定語。也說“覆巢之下無完卵”。
最早出處:覆巢毀卵,鳳凰不翔。(《文子·上禮》)
衍生典故: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zhuó)釘戲,了無遽(jù)容。融謂使者曰:“冀(jì)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fǒu)?”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整理出“覆巢無完卵”這個成語。
成語寓意:鳥巢既被搗翻,鳥蛋也就容易被摔破;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團體遭到禍害,個人也就難以幸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安危與集體的利益連結在壹起,要維保個人的利益,就得保護集體的利益。壹切事物都是由各個局部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局部離不開整體,全體高於局部。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整體不存在,那也談不上所謂的局部。要求我們辦事情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效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人不能為了局部利益,而忽略整個社會的環境,最終是得不償失。國家這個大家繁榮富強了,自己的小家才能富裕安康;戰爭動亂年代,小家也壹樣流離失所;每壹個小家都不斷爭取自己的富裕,同樣會給國家帶來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