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無疑是壹個煽情催淚的故事:趙家遭遇奸臣滅門,孤兒僥幸死裏逃生,八位義士前仆後繼,血海深仇終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動地的情義,價值千金的忠誠,讓這個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觀眾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違的“堅持”和“溫暖”,心靈得到了壹遍又壹遍的撫慰。但是,在壹次又壹次的轉述和接受的過程中,歷史的本來面貌漸漸被大家遺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復千變就成了歷史,然後就變成了信史。然而,歷史真的會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矯情嗎?歷史上的“趙氏孤兒”又是在什麽樣的情形之下成為孤兒的?歷史上真實的“趙氏孤兒”關乎正義和忠誠嗎?
既然是說“趙氏孤兒”的故事,我們第壹個問題就是,“趙氏”指的是誰?這壹切要從晉文公開始。晉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時期晉國獻公的兒子。重耳大名鼎鼎,經歷坎坷而傳奇。他的坎坷遭遇和壹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驪姬。
在壹次戰爭中,作為勝利者,晉獻公得到了兩個女孩——驪氏姐妹。晉獻公將她們納入後宮,寵愛無比。等到驪姬生下壹個男孩之後,晉獻公為了表達自己對於驪姬的喜愛,就決定廢掉原來的太子,改立驪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當然是件大事,晉獻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為了清除障礙,他決計就將包括原來的太子和重耳在內的諸王子打發到外地去。即使這樣,驪姬依然不放過他們,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們只好流亡別國。這是壹次漫長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晉國的土地之時,已經是19年之後。令人欣慰的是,流亡歸來,重耳就被擁立為晉國國君。在這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邊始終有壹幫忠實的擁躉跟隨。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勞最大的壹個人就是趙衰。趙衰有多重要呢?壹個例子也許可以說明問題。
在重耳流亡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以禮相待,很給重耳面子,不僅把公室的女兒嫁給他,還送給了他80匹駿馬。重耳沒有受到過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溫柔富貴鄉裏,他喪失了所有的鬥誌,感覺就這樣在齊國終其壹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他這樣想可以,但跟隨他的人不幹了。是啊,大家跟隨妳,就是覺得妳有前途有奔頭是潛力股啊,壹旦妳重耳在齊國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婦人享受起來,不再想著殺回晉國,大家辛辛苦苦跟隨妳這麽多年,豈不是竹籃打水壹場空?
關鍵時候,趙衰果斷出手,用高度酒將重耳灌醉,在其半夢半醒之際,直接裝進車裏拉出了齊國國境。待重耳酒醒之後,早已被趙衰他們拉到了另外的國家。很顯然,若沒有趙衰他們的堅定支持,沒有趙衰他們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後來的發跡。用《史記》的話來評價趙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國及霸,多趙衰計策。”所以,重耳做了國君,功勞最大的趙衰就被封為原邑大夫,並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晉國國政,他的身份壹下子變成了晉國的公卿。
趙衰的繼承人是他的兒子趙盾,在晉文公重耳去世之後,趙盾繼續代理晉國國政,輔佐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趙盾主持國政兩年之後,晉襄公就去世了。晉襄公的去世,給趙盾出了壹個大難題,這個難題給趙盾以後的日子帶來嚴重的影響。這個問題和晉襄公的太子有直接關系。
晉襄公的太子叫夷臯,本來父死子繼,理所應當,但是,因為當時夷臯年紀太小,趙盾覺得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麽作國君?因此,趙盾打定主意,不讓太子接任,要改立晉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當時正作為人質滯留在秦國的公子雍為國君。主意既定,趙盾馬上就付諸行動,在第壹時間派使臣前去秦國迎接公子雍。從這壹行動可以看出在晉國政壇上,趙盾已經到了只手遮天、隨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趙盾也有趙盾的缺點和軟肋。他是靠了他的父親追隨重耳才換來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趙盾只能算是“權二代”,“權”而不“貴”。雖然趙盾位高權重,但和晉國統治者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在宗法社會,趙盾實在稱不上貴族。他們趙家在晉國政壇也沒有足夠的人脈關系,沒有人脈關系就等於沒有足夠的實力。
太子夷臯的母親就是拿捏準了這壹點,開始找趙盾討說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淚,但實際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後的宗族。太子既然能被立為太子,他背後壹定有壹批既得利益者。而趙盾也許正是為了改變這壹現狀,才以太子年齡太小為借口,要另立國君。壹旦成就此事,趙盾就有了立國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變了晉國的政治生態,而且將更加突顯其位高權重的形象。
太子背後的力量不肯善罷甘休,太子的母親更是不依不饒。她每天第壹件事就是攔著趙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顧身份,見到趙盾就下跪,弄得趙盾手足無措。她只問趙盾壹個問題:“請妳告訴我,剛去世的襄公有什麽過錯,妳為什麽要拋棄他的太子而另立國君?”問得趙盾是啞口無言。
趙盾為此事憂慮,越想心越虛,太子背後的勢力、太子母親背後的勢力,不知比趙盾強多少倍,如果另立別人頂替太子,也許會有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趙盾騎虎難下,只好改弦更張,答應按既定方針辦,國君的位子還讓太子來坐。接任的太子就是後來的晉靈公。
這件事情又說明雖然趙盾只手遮天,但他還有所顧忌,不能為所欲為。太子即位,可被趙盾正式派到秦國去迎接雍的人已經在歸途上。無奈之下,趙盾只好再派壹支小分隊,去攔截並幹掉早前派到秦國應請公子雍的那批人。趙盾必須把這個屁股擦幹凈。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無所顧忌,同時思維又不縝密,這樣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據高位,似乎不會有那麽容易。在他誌得意滿之時,危機已悄悄向他走來——在太子母親的心目中,在太子擁護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晉靈公本人的心目中,趙盾是壹個心懷不測的奸邪小人,是自己的敵人。這樣的情形之下,慢慢長大的晉靈公該怎樣處理和趙盾的關系呢?歷史的記載很耐人尋味。
長大後的晉靈公自暴自棄,驕縱無常,其行為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時喜歡爬到王宮最高的建築上,用彈弓往下射過往的行人。行人為了不被射中,就會四處躲閃。每當晉靈公看到下面的行人驚慌失措、像無頭蒼蠅逃竄的樣子就會特別開心。晉靈公愛美食,但胃口很刁,有壹次吃熊掌,他覺得廚師做得火候不到,就傳令殺掉廚師,大卸八塊,放在筐子裏讓宮女們頂在頭上運到外面去。
晉靈公這樣的荒淫無道,表明了壹種態度:妳趙盾不是執掌國政嗎?我偏不和妳配合,偏不和妳合作。當年妳連廢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為什麽還要和妳壹唱壹和呢面對這種情況,主持國政的趙盾只有時時進諫,靈公呢,則是任憑風浪打,穩坐釣魚臺,對於趙盾的意見壹概不予理睬。壹來二去,兩人的關系就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
這就出現了《趙氏孤兒》中所講述的情節:晉靈公派刺客去殺趙盾,結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尋短見去了,趙盾僥幸得以存活。壹計不成,再生壹計。晉靈公以宴請為名,想趁機埋伏好士兵除掉趙盾,可是中間有人給趙盾通風報信,趙盾再次逃脫。
這些後來都成了晉靈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壹想,就會發現事情的不可思議之處:壹般來說,用刺客去殺人的人,往往都是弱勢群體,譬如燕太子丹讓荊軻去殺秦始皇等等。而身為國君的晉靈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可見在晉靈公那裏,趙盾已經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晉靈公連續兩次下手都沒能得逞,趙盾又該如何應對呢?三十六計,走為上。於是,趙盾倉皇出逃。趙盾這壹逃卻逃出來了意外。趙盾前腳剛走,晉國後腳就出了大問題:趙盾的同父異母兄弟名叫趙穿,他就在朝廷之上公然殺死了晉靈公,此時,趙盾連晉國國境還沒有出呢。
趙盾聞聽消息,馬上興沖沖調頭返回。在第壹時間趕到了晉國都城,料理亂局。他果斷地讓趙穿從周朝的京城迎來晉文公重耳的兒子,晉襄公的弟弟,晉靈公的叔叔黑臀,讓他即位,這就是晉成公。史書沒有記載在晉靈公被殺這壹事件中,趙盾到底發揮了什麽樣的作用,但有壹點是明確的,晉靈公的被殺,趙盾難逃幹系。
果然,不久之後,晉國朝野就對此有了風言風語。國人這麽議論趙盾:“妳身為正卿,說是逃亡,卻連國境都沒有走出。等到妳回來繼續主持朝政之時,妳也不追查國君被殺的事件,更不去誅討逆賊,真有妳的啊!”
所以,晉國的史官就在史書上這樣記載:“趙盾弒其君!”意思就是趙盾有殺君之罪。這個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堅持原則而名垂青史。孔夫子曾對此大加贊賞。後來文天祥在《正氣歌》裏也曾這樣寫道:“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通過這些,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世人和歷史並沒有站到趙盾這邊。同時這也讓我們看到,歷史上真實的趙盾,和《趙氏孤兒》中趙盾的形象相去甚遠。
晉成公在位七年之後去世,在趙盾的幫助下,晉成公黑臀的兒子據即位,他就是晉景公。在晉景公的時候,趙盾去世,他的兒子趙朔承襲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則是晉成公的姐姐。此時,趙家已經成為晉國政壇上炙手可熱的勢力了。然而物極必反。晉景公即位之後,要對趙氏家族下手了。此事事關重大,晉景公在下定決心之前,顯然做過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動的前鋒選定為屠岸賈,之後將屠岸賈提拔為司寇。司寇地位較高,略相當於卿,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務。為什麽選定屠岸賈呢?首先,因為屠岸賈這個人是當年晉靈公的近臣,深得晉靈公的信任。而晉靈公是被趙盾的兄弟趙穿殺害的,因此,屠岸賈對趙氏家族心懷不滿,由來已久。
其次,他要讓讓屠岸賈制造政治輿論。因為屠岸賈負責刑獄、糾察等事務,因此,他就有資格重提晉國歷史事件,譬如重新審查晉靈公被殺事件。屠岸賈果然以晉靈公被殺事件為突破口,抓著這件事不放手,揚言要懲治當年殺害晉靈公的元兇。這樣壹來,趙穿就在劫難逃,趙穿是趙盾的兄弟,此事最終也必然會牽連到已經去世的趙盾。壹旦牽連到趙盾,那麽趙盾的兒子趙朔就岌岌可危了。因為屠岸賈公開宣稱:“趙盾雖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賊之首。做臣子的殺害了國君,他的子孫卻還在朝為官,顯然這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須予以糾正。”
這是趙盾家族長期控制國政、朝政的自然反彈,也是晉景公意欲結束大權旁落局面所做的壹次努力。很明顯,這次重提歷史的舉動,矛頭針對的是趙朔,根本目的在於改變眼下晉國政治格局的對比。
但是,經過了趙衰、趙盾、趙朔三代的努力,趙氏家族在晉國政壇上已經發展出來了壹支相對穩定的力量,為了降低行動的風險,屠岸賈采取的是突然襲擊的戰術。他帶領將士在下宮突襲趙氏,殺死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並且滅絕了他們的家族。
在這次大清洗中,晉景公還沒有喪心病狂到六親不認的程度。在趙氏被滅門之時,晉景公為自己的姑媽留了壹條生路,讓懷孕的姑媽躲到自己的宮殿裏,這個可憐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趙朔的妻子後來生下來壹個男嬰,這個男嬰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趙氏孤兒。他的名字叫趙武。這段史實,就是趙氏孤兒之所以成為孤兒的原因,可以看做趙氏孤兒前傳。這個命苦趙氏孤兒,將要迎來什麽樣的命運呢?
經過四代的積蓄和發展,至趙襄子時代,趙家再次成為晉國政壇重要的政治勢力,趙氏和知氏、範氏、中行氏、韓氏、魏氏號稱晉國六卿。六卿之間勾心鬥角,相互火並,最終的結果是,韓趙魏三家滅掉了晉國,三分其地,並建立起來了韓國、趙國、魏國。
趙氏家族終於跑贏了晉國,和別人壹起瓜分了晉國!在這裏,我們依然看不到戲劇《趙氏孤兒》中所宣揚的“忠君”。“三家分晉”是個標誌性事件,壹般也被看作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的分界線。晉國被壹分為三,從此灰飛煙滅,代之而起的是三個國家。
建立了國家的趙氏,對歷史進行了大規模的美容,因此,我們在他們自己所記錄的歷史中,看到的滿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們代表了正義和道德,趙氏孤兒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寫,將晉國政壇的妳死我活的鬥爭,加入了忠奸對立的元素,並且自己總是站在正義的壹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