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相是什麽意思?
顏色測量術語。顏色的屬性之壹,借以用名稱來區別紅、黃、綠、藍等各種顏色。 色相,即各類色彩的相貌稱謂,如大紅、普藍、檸檬黃等。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區別各種不同色彩的最準確的標準。事實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顏色都有色相的屬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間色和復色來構成的。 色相的特征決定於光源的光譜組成以及有色物體表面反射的各波長輻射的比值對人眼所產生的感覺。在測量顏色時,可用色相角H 及主波長λd(nm)表示。在聚合物中為根據色的XZY系列表示的主波長和補色主波長相對應的色感覺。壹般高聚物本身在熔融態下與標準色系溶液比較,與其壹致的顏色標準號稱作色相數,由於高聚物種類很多,標準色系也很多。常用標準色系都是按國家標準規定方法配制。 從光學意義上講,色相差別是由光波波長的長短產生的。即便是同壹類顏色,也能分為幾種色相,如黃顏色可以分為中黃、土黃、檸檬黃等,灰顏色則可以分為紅灰、藍灰、紫灰等。光譜中有紅、橙、黃、綠、藍、紫六種基本色光,人的眼睛可以 分辨出約180種不同色相的顏色。 佛學常見詞匯 壹切物質顯現於外可以眼見的形相。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詞目:色相 釋義: (1)佛教名詞。指壹切事物的形狀外貌。 《華嚴經》:“無邊色相,圓滿光明。” 《楞嚴經》:“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2)指女子的聲容相貌。 基本解釋 1. [colour]∶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質地面貌 我們可以從這塊玉的色相上斷定它是塊好料 2. 如日光通過三棱鏡分解出的紅、橙、黃、綠、青、紫六種色相 3. [appearance]∶佛教指事物的形狀外貌 無邊色相,圓滿光明 4. 後來也指女子的姿色容貌 利用色相從事犯罪活動 詳細解釋 1. 亦作“ 色象 ”。佛教語。指萬物的形貌。 《涅盤經·德王品四》:“﹝菩薩﹞示現壹色,壹切眾生各各皆見種種色相。” 唐 白居易 《感芍藥花寄正壹丈人》詩:“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初刻拍案驚奇》卷六:“那娘子壹手好針線繡作,曾繡壹幅 觀音大士 ,精奇莊嚴,色相儼然如生的。” 清 王錫 《法相寺》詩:“性真既已離,色相復何有!” 清 吳承恩 《<留翁遺稿>序》:“廟堂之冠冕,煙霞之色象,蓋兩得之,誠有德之言,治世之音也。” 2. 特指人的相貌、體態。 金 密璹 《對鏡》詩:“鏡中色相類吾深,吾面終難鏡裏尋。”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而歌者隱身幕內,不露壹絲色相,尤動人無窮之思!” 3. 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如日光通過三棱鏡分解出來的紅、橙、黃、綠、靑、紫六種色相。這種色相是產生色與色之間關系的主要因素。 百度百科可以搜索的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