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誰能告訴我同煤集團簡介,謝謝!

誰能告訴我同煤集團簡介,謝謝!

壹.大同煤集團簡介

大同煤礦集團公司(其前身為"大同礦務局")是我國煤炭行業的國有特

大型企業,年產原煤3000萬噸以上,居全國之首。現在企業的總資產達220

億元,職工15萬,國家512戶重點企業之壹,也是國家120家大型企業集團

試點單位之壹。

大同煤礦集團公司的前身是大同礦務局,成立於1949年8月30日,管理大

同近十個礦的生產。當初年產煤炭僅8.2萬噸,礦井主要分布在口泉溝。新

中國成立以後,大同礦務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73年,我國自行設計施工

的大型現代化礦井雲崗礦投產,隨後,又相繼建成了燕子山礦和四臺礦,並

對馬脊梁礦、晉華宮礦進行了技術改造。1979年生產煤炭2404萬噸,實現了

按設計能力翻番;1985年煤炭產量在國內首次突破3000萬噸,1993年生產

煤炭3802萬噸,創國內煤炭企業年產量的最高紀錄。近幾年,為適應煤炭市

場需要,生產能力穩定在3500萬噸左右。

2000年7月,由原大同礦務局改制成立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註

冊資本人民幣35.3308億元,為國有獨資公司。

2001年底資產達到147億元,集團公司有大同煤業股份公司等5個控股

子公司,有1個全資工程建設子公司,以及機修、化工、水泥、煤氣等其它

二級單位。年銷售收入70億元。在50余年的生產和經營中,大同礦務局取

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49年到2001年***計生產煤炭10.13億噸,

上繳利稅125.65億元,利稅額是國家累計投資的2.62倍。

2003年12月21日,以原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重新組建的

總資產達220億元,員工達15萬人的特大型煤炭企業--大同煤礦集團公司正

式成立。此次資產重組是在政府的主持和推動下進行的,主要是以原大同煤

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兼並了附近朔州市寧武煤田的壹些較小的國有

煤礦,投資主體多元化,但均為國有資本。新同煤擁有30對生產礦井,其中

主要的有口泉溝和雲崗溝內的***15座大型的年產200萬噸以上級煤礦,還有

在建的新型年產壹千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新同煤的發展目標是,到

2006年煤炭產銷量達到1億噸以上,年銷售收入達到200億元;到2010年,

產銷量達到1.5億噸,電廠壹期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總銷售收入達到

400億元,員工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最終目標要使新同煤成為我國

最大的煤電企業,進入世界"十大"煤炭企業的行列。(大同日報訊:做大做強

支柱產業,加快改革發展步伐

二.收獲及思考

1.企業經營現狀

同煤集團的經營現狀簡要概述如下。

1998年以後的幾年時間內,受全國煤炭市場低迷的不利影響,大同礦務

局在經營方面碰到較大的困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國內煤炭市場已經飽和、

供過於求,煤炭出口也由於當時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等大

幅縮減。國家處於能源調整和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也對煤炭行業投資銳減。

近兩年來,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復蘇和國內市場的需求增長(去年能源緊張,

北京壹度拉閘限電;今年年初中央已提出經濟過熱的問題),煤炭企業也算暫

時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經營狀況有所好轉。據榮科長介紹,現在同煤集團

是按最大生產能力開工生產的。

關於煤炭企業經營困難的原因,從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角度講,榮科長

主要談了壹個原因,就是產業利潤分配不均的問題。煤炭作為我國壹種最重

要的基礎能源,可以說處於整個產業鏈的最上遊。國家為了保障下遊產業的

利潤,對煤炭價格進行管制和幹預,人為壓低了原煤的價格。煤炭價格的低

迷更由於煤炭行業市場的高分散性和無序競爭而雪上加霜。我國煤炭產業是

壹種分散型產業,沒有壹家企業占有顯著的市場份額,即沒有壹家企業能對

整個產業的發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美國,市場集中度小於40%的產業往往

被視為分散型產業,而我國煤炭產業的市場集中度還不到10%。據統計,1998

年末,全國各類煤炭企業5萬個多個,平均每個企業生產煤炭只有2.5萬噸

左右,即使是111家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平均銷售煤炭也只有422萬噸,平

均市場占有率不到0.4%。與煤炭行業市場的高分散性相比,煤炭最直接、最主

要的下遊產業電力,在中國卻又是個高度集中、甚至幾乎是國家壟斷的行業。

這樣,高度分散的煤炭產業對高度集中的電力行業,根本無競爭優勢可言。

煤炭企業之間相互壓價、無序競爭的現象非常嚴重。同煤集團早就想自己建電廠

了,但是上面壹直不批。

大同的煤炭企業除國有特大型企業同煤集團(大同礦務局)外,尚有大

量歸地方所有的小煤礦。目前同煤集團與其他所有地方煤礦的生產能力及產

量基本持平,各占大同煤炭產業的半壁江山。這些地方小煤礦目前的所有制

性質、有多少企業目前已完全歸私人所有,我們尚未來得及深入了解,但毫

無疑問的是,較之國有大型企業同煤集團,這些地方小煤礦普遍存在較為嚴

重的安全隱患,事故頻發,也加劇了煤炭行業的無序競爭,對國有企業造成

較大的沖擊。談及地方小煤礦的問題,主要是壹個歷史的原因。改革開發以

來,尤其是八十年代,我國長期能源緊張,因此政府鼓勵地方小煤礦的發展,

行業進入壁壘很低,只要願意投資,就可以開采。現在他們已經發展了這麽

多年了,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不可能壹下子都關掉。

大同的煤炭資源在經過建國以來幾十年的大規模開采之後,資源枯竭的

問題也已初現端倪。2004年4月17日,新華網山西頻道刊登壹篇署名"陳忠

華、原碧霞"的文章《"成也煤 敗也煤":"煤都大同在困頓中守望》,文中如

是提出了大同目前面臨的煤炭資源枯竭問題:"首先,優質煤炭資源瀕臨枯竭,

煤炭生產接續緊張。隨著能源基地的建設,煤炭長期高強度開采使大同市煤

炭資源即將進入枯竭期。大同煤田總面積1827平方公裏,總儲量376億噸,

其中已探明上部侏羅紀煤田地質總儲量68億噸,據測算2001年底侏羅紀可

采儲量不足15億噸,按目前開采速度僅可開采10-15年,若加上資源破壞

等因素,則只能開采6-8年,而下部石炭二疊紀煤炭資源初步勘探儲量為308

億噸,但未進行詳實的地質勘測,加之埋藏較深,地質條件復雜,開采技術

要求高,耗資巨大等因素,沒有國家的政策和資金,地方很難進行大規模開

采。"

由此看來,山西煤炭資源的枯竭問題也不是壹件很遙遠的事情。煤炭資

源即在不遠的將來面臨枯竭,則產業結構調整當及早進行,未雨綢繆。對於

地方政府來說,這涉及到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的問題;對企業來說,則在短

期涉及到企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在長期涉及到企業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過去幾年大同礦務局曾經的困境表明,單壹的煤炭采掘業效益受市場波動影

響很大,抵禦風險的能力非常弱。那麽,我們的政府官員、企業領導,究竟

是怎樣考慮這些問題的呢?由於我們此行未能與同煤集團高層交流,不太清

楚他們究竟是如何考慮的。當問及這個問題時,他也坦言礦務局面臨煤炭資

源枯竭的問題,並說有幾個集團直屬的大礦已經宣告破產了(這個問題在後

面將會進壹步談到,幾個大礦破產的真正原因恐怕遠非資源枯竭這個理由所

能解釋的)。談到產業結構調整,他的言談中似乎也透露出無奈,說按照他們

老總的話說,是“‘以煤為主,多種經營’、‘多種經營,以煤為主’;領導們

所說的‘多種經營’,其實還是‘以煤為主’。”從媒體上公開的信息來看,這

個問題的解決似乎不容樂觀。有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出席的新同煤重組

揭牌儀式上,提出的企業比較具體的長遠目標仍然是以追求產量為主,除發

展電力外,其他"延長煤炭產業鏈、提高深加工產品"等,似乎也就是壹些大

的方針,尚未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面。前面提到的新華網山西頻道的文章,

似乎也表明了大同現在的困境。

2.國企改革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國企紛紛進行了"政企分開"、"企

事業分離"、"減員增效"、"改制"、"資產重組"等名目繁多的改革措施。同煤

集團(大同礦務局)作為壹個國有特大型企業,自身在企業管理體制方面有

哪些變遷呢?根據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的國企,同煤集

團(大同礦務局)的改革進展還是非常緩慢的,很多方面沒有什麽實質性的

變化。

比如說"企業辦社會"的問題。同煤集團現有職工總數15萬,加上工人家

屬,***有60萬左右。同煤集團直屬的15個礦分布在口泉溝和雲岡溝兩部分,

每個礦壹般又都有自己的職工住宅區、學校、醫院、銀行等事業單位,類似

於壹個鄉鎮。接待我們的董事會秘書處榮科長說,同煤集團的負擔是很重的,

但改革緩慢,主要是政府不允許(企業與事業單位)分離,地方財政沒有錢。

必須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摘錄以下以

往的壹次談話:

"壹礦礦長:整體改革的力度不大,也沒法大。由於壹礦是同煤集團的壹

個下屬單位,只有管理權而無經營權,不具備法人資格,"行動要聽上面的指

揮",改革的方式要受集團公司的制約,自主的余地不大。我們礦在冊人員6100

多人,2003年10月份分流了400多人,現在離退休的人員約3400人,這些

都得企業負責,靠企業養活。總***1520多閑散人員都靠出煤來解決吃飯問題!

現在是能上崗的盡量上崗,能安排的盡量安排。(因為壹改就要下崗,壹下崗

就要鬧。)

"就整個集團公司而言,改革只是改名而已,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改革;就

本礦而言,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很多都由原來平均主義大鍋飯轉為市場經營,

這必然引起壹些職工的反對,職工的認識還較為傳統,沒有轉變過來。同時

職工生活水平較低,因此改革想改,但難度很大,改不下去!

"整個集團公司差不多(指集團公司下屬的各個煤礦)。但是從01年開始

為了使煤的產量提高,出臺了獎勵措施,比計劃每多出壹頓煤,多30塊錢。

這麽壹來造成老礦和新礦的差距,新礦超產的幅度大,並且人員負擔小!礦

上的工人的生活還是比較苦的!"

"同煤集團主管後勤工作的壹位副局長:像同煤這樣壹個企業,社會負擔

很重。同煤集團將近六十萬職工家屬,他們的生活全要企業負擔,造成改革

壓力非常大 。如果這種情況不改革,企業是負擔不起的。煤炭行業的效益與

其他行業相比,利潤比較低。歷史上將近五十年遺留下來的大鍋飯、平均主

義思想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很難扭轉,因此,大同

煤礦改革就顯得比較緩慢。

大同煤礦五六十萬人,占了大同的半臂江山,整個企業就是壹個小社會。這

麽大壹個整體,哪壹塊要變動,老百姓都要出錢,本來賺的就少,改革無疑

對他們來說是雪上加霜。在沒有群眾基礎的情況下進行改革,群眾受不了,

必然引發對社會的不滿。改革已經過幾個階段,房屋改革已經進行了,對水、

氣的改革要逐步進行,否則社會就會不穩定。只有提高了職工的收入,才能

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

再比如"減員增效"、"下崗"等問題。據榮科長說,同煤集團下崗現象不

嚴重,目前全局下崗職工6000多人左右,相對於職工總數15萬,比例還是

較低的。當然這是近兩年來煤炭行業初步走出低迷狀態、企業外部生存環境

好轉之後的情況。前幾年相對嚴重壹些。關於下崗人數,官方提供的數據往

往跟實際情況有壹定的偏差,因為涉及到壹個如何界定"下崗工人"身份的問

題。根據我們訪談普通工人了解到的情況,這裏的隱性失業問題也比較嚴重。

好幾位老工人都談到,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沒有正經工作"。當然這裏

還有個觀念的問題。根據我們的猜測,老工人們說的"正經工作",即便不像

改革開放以前國企中"鐵飯碗"的工作,至少也應該是長期工、合同工,臨時

工大概是不算的。因為臨時工隨時有被辭退的危險,只能算暫時的工作,不

能算是"正經工作"。這裏可能還有個歷史的問題。"下崗"壹詞,或許主要是

針對過去的國企工人來說的吧。他們過去在國企有比較固定、長久的工作崗

位,現在沒有了,所以是"下崗"了。可是中國的改革進行到今天,過去的"鐵

飯碗"早已被廢除,國企工人主要是合同工、甚至臨時工。也就說,對於現在

到了就業年齡的新壹代年輕人來說,他們多數是不會遇到什麽"下崗"問題了。

因為本來就沒有上過崗,也就無所謂下崗了。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國企工人

身份的置換。正式工變成了合同工,合同工變成了臨時工,等等。由於我們

此行未能訪談同煤集團高層領導,對各礦合同工、臨時工所占的比例等宏觀

數據不了解,但在訪談過程中也采訪了好幾位臨時工,尤其是目前在名義上

已宣告破產的二礦。總體說來,同煤集團的下崗現象目前還不嚴重,畢竟在

現在煤炭市場還不錯的情況下,企業是開足馬力生產的(根據榮科長的介紹)。

關於同煤集團最近剛剛進行的資產重組,榮科長認為這是政府的壹項比

較英明的決策。此次資產重組,主

要是以原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兼並了附近朔州市寧武煤田的

壹些較小的國有煤礦,投資主體多元化,但均為國有資本。榮科長說,由於

地方小煤礦普遍設備落後、機械化程度較低,整合之後,同煤集團壹些淘汰

的設備就可以轉讓給這些小煤礦,幫助它們擴大生產能力;市場無序競爭的

現象可能也會有所緩和。但由於剛剛重組,長遠效果還有待觀察。

關於企業職工的收入狀況,榮科長給我們提供的數據是"職工年平均工資

12000~13000元,壹線工人更多些"。但實際上,根據我們對普通工人的走訪,

收入沒有這麽高。幾天來我們總***采訪了20多位工人師傅,包括退休老幹部、

老工人、以及在崗工人等,還是比較全面的。根據我們實際了解到的情況,

井下工人,也就是最艱苦且最危險的壹線工人,工資才可以拿到1000多;更

多的是二線工人、包括地面工人,收入也就800左右。在崗工人的收入主要

分兩部分,壹部分是基本工資,另壹部分是超采收入。這裏面的管理很混亂,

漏洞很大,在後面講腐敗問題時還會涉及。幹部的退休金可以達到1000左右,

普通工人的退休金400~800不等。前幾年煤炭市場不景氣時曾有過拖欠工資

的現象,這兩年要好壹些,退休金和工人工資基本都能夠按時發放。因為國

家推行了國企領導年薪制,領導幹部的收入還是可觀的。據我們從普通工人

及壹些退休老幹部那裏了解到的情況,最高領導局長的年薪是60萬,就連最

基層的隊長,比如壹個綜采隊的隊長,年薪都有6.5萬(這裏不包括涉及腐

敗的黑色收入及其他灰色收入)。還有其他的獎金、補貼等,比如安全生產獎,

只要煤礦事故死亡率不超標,就可以拿到。可見領導與工人的收入差距之懸

殊。壹位退休老幹部聽到我們說"職工年平均工資12000~13000元(壹位科

長提供的數據)",就笑著說,"妳們知道是怎麽算出來的嗎?把局長的60萬

和普通工人的800元平均壹下,就是這個數了。"我們想想也有道理,或許這

個數字就是這麽出來的吧。

關於職工的住房問題,我們了解的不多,也只去了九礦和二礦兩個礦。

就只簡單說壹下我們看到的職工住宅區。九礦有幾棟單元樓,據說是90年代

初建的,但現在看起來外表已經有些破敗了。還有壹些工人住著依山而建的

非常低矮破舊的小房子,就像貧民窟壹樣。效益較好的九礦都有,在已宣告

破產的二礦就更多壹些。從二礦大門進去後沿馬路走不遠,就可以從路左邊

兩棟樓房的缺口中看到壹個山坡,在半坡依山建有壹片像貧民窟壹樣的低矮

小房子,宛如沙漠中遺棄的石窟、破敗的城堡。我們問了壹位路過的大媽,

得知那裏現在還有壹些人家住。據說過去中央領導來礦區視察,沿途看到這

些低矮的小房子,問是幹什麽的,下面就回答說是養雞的。這個傳說還有其

他壹些類似的版本,其真實性自無法考證,但也足以形象的描繪這些小房子

的簡陋和破敗了。

關於醫療保險問題,被訪工人多數表示,名義上有,但實際上基本沒有

用。小病不報銷,300元以下都是自己付;大病也只報銷很少壹部分,百分之

幾。這還只是正式工的情況,臨時工則什麽都沒有。

孩子的教育支出對工人來說也是壹個較大的生活壓力。壹般小學生每年

的上學費用要好幾百快,初中生就要上千塊錢了。高中就更多了。但基本上

還沒有小孩因缺錢而上不起學的現象。

4.工人工作狀況

因是煤礦,我們主要關心的是企業的事故發生率、安全保障及事故善後

處理。

根據我們從普通工人那裏了解到的情況,同煤集團畢竟是國有特大型煤

礦,在安全生產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采煤本身就有壹定的危險,不可能絕

對安全。事故每年都有,有時壹年死壹兩個,有時二三個,有時三四個。礦

上規定的死亡率是0.1人/百萬噸煤,還是比較低的。按照這樣的比例,以同

煤集團現在的產量4000萬噸/年計算,每年死亡數人是正常的。

近年來最大的兩起事故均為瓦斯爆炸。壹次是1993年10月27日九礦的

瓦斯爆炸,死了28人。另壹次是2000年9月5日二礦"九五"瓦斯爆炸特大

事故,死傷更多。據說原因是大隊長從四川雇來的人在170米深處的井下用

電爐做飯,引發瓦斯爆炸,死了52人(另外壹位師傅則說,死的人沒數,因

為瓦斯爆炸後礦井坍塌,全都埋在下面了),對外只說32個。

根據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事故原因也有不少是因為工人違章操作引起的。

而違章操作的原因也分不同情況,除了工人不了解操作規章這種情況外,還

有壹種情況就是為了追求效率而忽視安全操作規章。比如說電機壞了按規定

應該停產,但由於工人收入與采煤量直接掛鉤,工人為了多割煤就違章作業,

盡量搶時間。再比如我們在二礦采訪時,在工人下礦的井口看到礦工坐高速

升降的纜車下井。旁邊負責安全的工人師傅說,按照規定纜車的門是應該關

上的,但壹般他們都不關。可能是閑麻煩吧。其實很多事故都是因為麻痹大

意而造成的。

對於正式工來說,出事之後都會有賠償撫恤。上面提到的93年九礦瓦斯

爆炸,撫恤金每人6萬。但是在2000年二礦的"九五"瓦斯爆炸事故之後,由

於死亡的工人中部分是從外地雇來的臨時工,有些就根本沒有撫恤金。外地

人如果是結伴而來的,還給點賠償;如果沒有親人或朋友,那就是活不見人、

死不見屍,不會給什麽賠償撫恤的。工人師傅這樣說:"中央根本不了解,那

麽大的事故從來沒人來采訪,工人從來沒見過記者,有記者來,好吃好喝,

下不來,上邊早就壹塊黑布遮好了。"

我們還采訪到壹位九礦的傷殘內退工人,曾在井下工作了八年,95年胳

膊被皮帶拉掉,傷殘內退。現在不用上班了,開壹家小商店,月工資以前是

五六百,現在是八百;看胳膊的費用都由礦上承擔;買方的時候只交了三千

塊錢,其他由礦上補貼;小店不用交稅。

綜合以上情況,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同煤集團作為煤炭行業的國有特

大型國企,在安全方面還算可以,事故發生率相對較低;雖然在壹定程度上

也存在為了效益而忽視安全的問題,但比地方上的小煤礦要好多了;對於家

在本地的正式工人來說,出事之後也都會有撫恤賠償。但這種撫恤賠償看來

也不是真正處於對工人的關心,而是迫不得已才給的,能不給就不給。外地

的臨時工出了事就不給!

順便再寫壹件事。就在我們第二天上午在同煤集團總部董事會的人訪談

時,從那裏聽到了山西隰縣壹家地方煤礦兩天前剛剛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的壞消息。事後看新聞得知,4月30日上午7點40分左右,山西隰縣梁家河

煤礦瓦斯爆炸,36名礦工遇難,多為來自陜西、四川、重慶的外地礦工。5

月12日的《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壹篇署名為"《山西青年報》記者 武剛 劉

兵 王與閣"的文章《山西隰縣36名礦工非正常死亡調查》,裏面有這樣壹段

話:“‘梁家河煤礦是隰縣惟壹的煤礦,每年給隰縣交稅約200余萬元,對於

我們這個年財政收入1400萬元的農業縣來說,可謂支柱產業。’隰縣的壹位

政府官員如是說。據悉,梁家河煤礦從投產到爆炸僅有兩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