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
詞語解釋:fù yú wán kàng,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出處:《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解釋:有壹次,他走到野外,看見許多人正在追趕壹只老虎。老虎背靠著山勢險要的地方,沒有人敢去接近它。
示例:他逃到鎮東頭的小寨裏,指揮著壹個多營負隅頑抗,死不投降。
擴展資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壹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盡心下》是《孟子》裏的壹篇文章。
“負隅頑抗”的近義詞:
負險固守[fù xiǎn gù shǒu]:憑借險要的地勢堅守。
出處:《國語·周語上》:“陵其民而卑其上,將何以固守。”
釋義:欺負百姓並且淩駕在百姓頭上,這樣怎麽可能深得民心。
例句:戰鬥還在持續著,僅剩的戰士負險固守。
百度百科-負隅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