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而字拼音

而字拼音

而字拼音是:ér。

如下:

而(拼音:ér)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人的下巴、面頰上的胡須。本義指胡須或面頰上的毛。

“而”在古文中常常被借作代詞,後來被假借為人稱代詞,表示第二人稱。有時還假借為連詞,連接兩個詞或者詞組,分別表示並列、承接、假設、轉折等各種關系。

象形字。像人的頰毛。甲骨文,像臉頰,下垂者為頰毛,或三筆,或四筆,或五筆,不等。西周金文,像頰毛的部分逐漸與像臉頰的部分分開,而以壹豎筆相連。

戰國文字,又於上部添加壹裝飾筆畫,變得與“天”字近似,故往往以左下壹筆內鉤,寫作“而”,以與“天”字相區別。秦代小篆,筆畫漸趨平直,漢代帛書的字形已經與楷書字形基本相同。

此字本義為人的頰毛,泛指毛發類的東西。《周禮·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鄭玄註:“之而,頰?也。”戴震補註:“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鬣屬也。”又借用為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妳”。

《書·洪範》:“而康而色。”孔傳:“汝當安汝顏色以謙下人。”又借用為連詞,表示並列、承接、因果、假設等關系。《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又假借為“如”。《易·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虞翻註:“而,如也。”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說文》:頰毛也。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註:之而,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