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馬援的生平介紹

馬援的生平介紹

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陜西扶風茂陵(今陜西扶風縣)人,是當時的名將,人稱伏波將軍。馬援長得身材魁偉,膚色黧黑,須發明朗,舉止瀟灑,很懂禮節。馬援十二歲時父死,他不依兄長過優裕安樂的生活,獨自去北疆養馬馭馬,發展畜牧,開發農業。當時很多賓客從四方去歸附他,在隴漢間(今甘寧陜壹帶)有好幾百戶人家幫他遊牧、耕作。由於他團結少數民族,因地制宜,管理有方,很快成為壹個有牛羊數千頭,谷菽萬斛的富戶。他並不養尊處優,仍過著簡樸的生活,而將大部分的財產和糧食送給貧困的牧民。別人不理解他的作法,他卻說:"凡集聚起來的財產,貴在救貧濟困,不然,就成了守財奴!"後來,由於群雄四起,戰火不斷,他毅然參軍,成為綏德將軍。

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他投奔識人用賢的光武帝,並協助劉秀西平隗囂,揮師出戰,使隗囂聞風潰散而敗。在破羌安隴的戰鬥中,他身先士率,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征戰直到獲勝,帝賜他三千只羊,三百頭牛,他將這些犒品分發部下,深得將士的敬重和擁戴。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他被授予"伏波將軍"稱號。

馬援南征時準備載回壹車為民治病的薏米,打算在內地推廣試種,卻被奸臣誣說他搜刮民間的珍珠瑪瑙。馬援聞知,將薏米當眾傾入水中,因此桂林出了個伏波潭、還珠洞。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冬,南方陵(今湖南常德)五溪蠻再次暴動,朝廷多次派官兵鎮壓不能取勝,朝野為之震驚。這時馬援年已六十二歲,在外征戰數十年,飽經風霜,有病在身,但他仍然請求出戰,光武帝憐他年老體衰,馬援卻說:"老當益壯,我還能披甲上馬!"他飛身上軍,率軍奔波在疆場上,屢戰屢勝,但終因病重不治逝於征戰的軍旅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壯誌。馬援死後,奸臣們群起誣陷,皇帝偏聽讒言,收回他的伏波將軍封號,還不準正式安葬。其妻和家族不敢冒犯皇威,只好在扶風郡伏波村南將其草埋。

馬援死後,我國南方各族人民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惟恐奸臣掘墳碎屍,便在廣西、雲南等地廣為建墳築墓,留下"馬援冢處處多"之言。直到漢明帝時誣陷者的陰謀敗露,馬援的天大冤枉才得以昭雪。漢章帝劉火旦 又恢復了他的"伏波將軍"稱號,追謚為忠誠侯。

馬援出生將門,其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趙奢。趙奢原是壹個征收田稅的小官,善於養馬馭馬,功勛卓著,趙惠文賜號?quot;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同,自此,趙奢的後代子孫便以馬為姓。其父馬仲,只作過玄武司馬,管理軍政和軍賦。到了漢武帝時,其家從河北邯鄲遷至陜西關中扶風郡,世代作官為將。這家族就稱扶風馬氏。其中壹支輾轉到福建定居,繁衍生息。有壹支脈所聚居的連城四堡鄉(現劃歸長汀縣),宋明時期曾成為全國印刷中心之壹。在長樂市也有聚居的馬氏家族,宋代永樂十年出了個狀元馬樂(鐸),據傳他文章寫的很好,宋成祖曾題壹聯送他:聖朝禮樂同三代,翰苑文章第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