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中秋節的起源和由來

中秋節的起源和由來

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祭月,在中國是壹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中國壹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

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壹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節日別稱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遊覽誌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