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將“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發,則無系於聲音”、“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作為中心論點來批判儒家音樂思想中的庸俗社會學傾向,並同時提出音樂創作與表演、欣賞之關系,感情表達多樣化與音樂表現多樣化之關系,表演者與樂器之關系,音樂欣賞與條件反射聯想之關系等儒家音樂理論所未涉及到的重要音樂美學問題,觀點明確,見解新穎,理論上具有開創意義,在現代音樂美學理論中仍具有壹定意義。魯迅曾編校嵇康的著作,並加以高度評價。
全文將“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發,則無系於聲音”、“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作為中心論點來批判儒家音樂思想中的庸俗社會學傾向,並同時提出音樂創作與表演、欣賞之關系,感情表達多樣化與音樂表現多樣化之關系,表演者與樂器之關系,音樂欣賞與條件反射聯想之關系等儒家音樂理論所未涉及到的重要音樂美學問題,觀點明確,見解新穎,理論上具有開創意義,在現代音樂美學理論中仍具有壹定意義。魯迅曾編校嵇康的著作,並加以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