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其中真諦。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於舍得議論文,歡迎大家壹起來閱讀!
篇壹:舍得議論文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妳的,終歸是妳的,怎麽也跑不了;不是妳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壹個典故:壹個貪財的人背壹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夫勸他丟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壹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壹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舍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舍去很多了。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裏,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後卻又什麽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後連自由、性命都舍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舍得是壹種人生的哲學。舍是壹種本領,壹種態度,壹種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壹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妳先舍,然後才能得。壹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壹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舍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升華。舍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舍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舍棄為“五鬥米折腰”,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巖的英烈們舍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說是壹種交易,壹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樣“舍”,又怎樣“得”?值與不值,在於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壹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為了學業、事業,我們舍棄承歡膝下,舍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得到了學業、事業。但當有壹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疑問:值嗎?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回。
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壹日三餐,夜眠壹床。不要奢望得到占有壹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舍得意味著自己的'富有。不是壹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舍得本身就是壹種快樂。壹個窮人把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壹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為貧窮,他的布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臺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壹切都舍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舍得,舍得豐富人生。
篇二:舍得議論文舍得之間,智慧之花綻放
舍得,舍去才會得到。可是舍去什麽才是對的呢?
人的壹生就像壹個盛水的杯子,生活中有無數的誘惑,有有利於人的,也有不利於人的,壹個人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裝進壹杯清泉,就必須倒掉手中的陳水。生活的藝術就平衡得失的藝術。舍得舍得,適當的舍去才得到更美好的東西。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以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面對生死,是舍生取義,還是貪生忘義。孟子給了我們答案。在南宋時期,文天祥堅決抵抗侵略,失敗被捕後面對元朝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聞壹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手qiāng,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秋瑾放棄了平靜安寧的生活,選擇了參加革命,最終犧牲。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英勇犧牲。他們都舍棄了金錢生命權力的種種誘惑,選擇了為國犧牲,最終換來了百姓的幸福生活,名垂青史。
舍得,是壹種生活的藝術。有這樣壹個寓言故事,有壹只瘦弱的狐貍從壹個小小的洞鉆進壹個葡萄園裏偷吃葡萄,因為貪吃葡萄導致身體發胖而鉆不出來最終被主人捉住。雖然只是個故事,卻告訴我們,舍不去貪婪,也得不到好的結果。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們有太多的人壹直在追求得,卻沒想到舍,結果活得太累。《弟子規》中有這麽壹句話“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意思為我們所得到的與所付出的,心裏要分明,給的應該多些,得到的應該少些。居裏夫人發現了鐳元素,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她卻壹生清貧。她在付出時絲毫沒有想到要怎樣巨大的回報,只是專心地研究,沈浸在科學之中,即使後來她成功了,她也並沒有驕傲,還謙虛地說:“鐳元素是全人類的。”居裏夫人壹生舍去了很多,卻不計較得到的多少。
舍得,是壹種智慧,是壹種學識的沈澱,品德的突顯,我們只有舍去貪念,才得到真善美。舍得之間,智慧之花綻放。
篇三:舍得議論文舍——意為舍棄;得——意為獲得,極具智慧的中國人竟用這二字組成了“舍得”,這個蘊含深刻人生哲理與規律的詞語。
陶淵明面對世事矯揉造作,“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隱居,不與世俗相爭,“舍”那“五鬥米”的富貴,“得”晚年采菊東籬、悠見南山的天倫之樂;屈原看破官場的昏庸險惡,“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汨羅江邊,風拂長髯,放眼滾滾江水,決然投江,“舍”的是單薄壹命,“得”的是世人千秋萬代贊頌與懷念。海子看到壹個純真時代的終結,風華正茂的詩人在二十五歲生日含淚臥在鐵軌上,嘴中還輕吟著“幸福”的詩,眼角還余有溫情的淚,壹切只為他心中那美好的願望。祭奠了那個90後的我們無法看到的純真時代,“舍”掉私己,“得”來渾噩的人們頭頂那壹聲震耳的醒鐘。
而今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近乎瘋狂的追逐著名利,幾乎沒有人心甘情願地去“舍”。
有何不能“舍”,壹切事物發生之前就已定好了結局,就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終有壹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能帶走的只是壹段回憶。既然除了記憶什麽都帶不走,為何不讓那段僅存的記憶變得美好、變得值得回憶,讓我們自己變得更有價值。現在我們所說的“舍”,無非是提前了“舍”的時間。在有生之年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留下美好的回憶和在之後不得不“舍”的地步再舍,相信前者更是大家所期盼的結果。
“舍得”,有舍必有得,如今二十壹世紀的我們為何還不釋懷。
緊握拳頭,妳什麽也沒有;攤開雙手,妳就擁有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