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原文_翻譯及賞析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原文_翻譯及賞析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壹笑大江橫。——宋代·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宋代 : 黃庭堅

詠物寫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淩波仙子塵土沾上羅襪,在水上輕盈地踏著微月。

是誰招引來著斷腸的驚魂,種成了寒花寄愁絕。

形體素潔、蘊含芳香欲傾城,山礬是她的弟弟梅是兄。

我獨坐相對真是個被花惱,出門壹笑但見大江橫。

賞析

在其他題材中,作者用梅花、蘭花等來和水仙比較,這首詩卻用人物作比。所謂人物,是傳說中的洛神。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飄然行水的姿態。詩篇開頭兩句:“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用洛神的形象來寫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動的花朵,寫成“輕盈”慢步的仙子,化靜為動,化物為人,淩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態寫得非常動人。假如把“微月”看成步的補語,即謂緩步於“微月”之下,也是有依據的,《洛神賦》的“步蘅薄而流芳”句,“蘅薄”亦作“步”的補語。這兩句直呼“淩波仙子”,未寫到花,下面兩句:“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就由洛神轉到花,點出洛神是用以比花。上兩句寫姿態,這兩句寫心靈,進壹步把花人格化,表現作者對花有深情,表現出它有壹種“楚楚可憐”之態,像美人心中帶有“斷腸魂”壹樣,使人為之“愁絕”。“斷腸魂”移來狀花,但說的還是洛神。洛神的斷腸是由於對愛情的傷感,《洛神賦》寫她:“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這三個字無論說水仙或說洛神,都是很動人的,因為把其整體概括成為這樣的壹種“靈魂”是有極大的引起聯想和同情的力量的。

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寫;下面四句,從水仙引來山礬、梅花,並牽涉到詩人本身,作旁伸橫出的議論和抒情,意境和筆調都來個大的變換。“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上句仍從水仙說,用“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潔白的芳韻;下句則拿山礬、梅花來比較,說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礬之上。山礬,這個名字是黃庭堅起的。他在《戲詠高節亭邊山礬花二首》的《序》中說到為鄭花改名山礬之事。用山礬來比水仙,也始於黃庭堅。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寫得那樣幽細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獷之筆,把三種花都男性化了,大談“兄弟”問題;前後不統壹,不調和,幾乎有點滑稽。實際上,作者正是有意在這種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現他寫詩的隨意所適,抒寫自由。這壹句,作者有意使讀者驚訝於詩句的粗獷,驚訝於與前面描寫格調的不統壹,不調和,還是第壹步;作者還有意要把這種情況引向前進。最後兩句:“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壹笑大江橫。”被花惱,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杜甫與黃庭堅,都不是真正“惱花”,惱花是來自愛花。杜甫是惱賞花無人作伴;黃庭堅是惱獨坐對花,欣賞太久,感到寂寞難受。詩說賞花之後,想散散心,換換眼界,故走出門外。但作者所寫出門後對之欣賞而“壹笑”的,卻是“橫”在面前的“大江”。這個形象,和前面所寫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驚人,“壯闊”得驚人;詩筆和前面相比,也是“橫”得驚人,“粗獷”得驚人。這兩句詩,不但形象、筆調和前面的顯得不統壹,不調和,而且轉接也很奇突。宋代陳長方《步裏客談》說杜甫詩《縛雞行》結尾從“雞蟲得失無了時”,忽轉入“註目寒江倚山閣”,“斷句旁入他意,最為警策”,黃庭堅此詩,當是仿效。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說:“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大筆如椽,轉如龍虎。掃棄壹切、獨提精要之語,往往承接處中亙萬裏,不相連屬,非尋常意計所及。此小家何由知之?”這些話,點出了此詩出奇的結語的用意和功力所在。

創作背景 此詩是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黃庭堅奉召東歸,路過沙市過冬時所作。黃庭堅被卷入新舊黨的鬥爭後,曾貶謫四川的黔州(治所在今彭水)、戎州(治所在今宜賓)數年,五十壹歲時,奉召自四川回到湖北,乞知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當塗),在荊州(治所在今江陵)沙市候命。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壹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壹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壹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壹格,為“宋四家”之壹。

黃庭堅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南北朝·劉義慶《詠雪 / 詠雪聯句》

詠雪 / 詠雪聯句

南北朝 : 劉義慶

國中文言文 , 冬天 , 詠物 , 寫雪 , 贊美女子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壹也。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壹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宋代·蘇軾《喜雨亭記》

喜雨亭記

宋代 : 蘇軾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壹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

展開閱讀全文∨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壹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古文觀止 , 詠物 , 寫雨憂國憂民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憑誰問,萬裏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壹舸弄煙雨。——宋代·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裏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壹舸弄煙雨。 詠物 , 寫水 , 懷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