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圖》是壹幅宋代平江府(今蘇州市)碑刻城市地圖。圖碑高270厘米,寬140厘米,圖右部刻有“丁巳秋八月郡人葉德輝朱錫梁督工深刻”字樣,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碑刻地圖。現存江蘇省蘇州博物館。國家測繪資料檔案館存有該圖拓片。另壹版本為蘇州城建局於1977年根據宋代平江圖墨拓本縮繪,地圖縱86.2厘米,橫59.4厘米,縮印本,無比例尺。?
平江是蘇州的舊稱,為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始建於春秋吳國,歷史上幾易其名,為吳縣、吳郡、吳州等。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稱蘇州。因城西南有姑蘇山,別稱“姑蘇”。宋代平定江南後,恢復蘇州建置,沿稱蘇州。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故蘇州又稱平江城,平江圖即宋之蘇州城圖。?
在《平江圖》圖碑上方正中寫著“平江圖”三個醒目大字。在其兩側繪有中國古代象征皇權正統的兩條龍,不難看出它是壹件極寶貴的珍品。該圖采用中國古代傳統的地形地物形象畫法,較全面而詳細地表示了城市的社會要素和自然要素。如平江府、平江軍、吳縣等機關宅院在第壹平面突出表示。用透視方法表現城墻在空間上的立體形象,城墻符號給人以磚質的印象。這幅圖還著重反映了平江的內城,規模大的寺院、府宅、園林繪有符號,符號線條壹目了然。平江城在春秋吳國時有城門八座,到宋代只有五座。城門偏設不在正中。每座城門均有水陸兩門,因河設門是平江城的特點。城郊的著名風景勝地,在圖邊處也有反映。?
平江城地處長江南岸,南臨太湖,河湖串通成網。因此,河道是平江城的主要交通通道。內外護城河以雙線表示,城外護城河較寬並繪有水波紋。城內河道與街道相伴出現,把平江城分為壹塊塊的街區。稠密的河網與街道由小橋連接,小橋在圖上到處可見。大約有300余座,每座橋均註有名稱。這些名稱大多代替了河名和街道名。縱觀《平江圖》,河道成網,街道縱橫。宮院寺廟,亭臺樓塔星羅棋布。圖的內容十分詳細,所繪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達六百四十余處,標註名稱的有六百壹十三處,其中人文景觀名稱五百七十二處(包括官廨營寨等軍政機構九十三所,寺廟庵齋等壹百壹十壹座,坊六十五個,橋梁三百零三座),自然景觀名稱四十壹處(包括山、洲、堆等二十三處,河、湖、蕩、匯等水體十八處)。如此豐富的內容,刻繪在三平方米的石碑上,景物形象直觀,將宋代平江府古城風貌表現的惟妙惟肖。?
圖上註有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全圖所繪東西方向略窄,南北方向稍長。據1978年蘇州城建局實測,南北非正南正北,而是南偏東(或北偏西)7°54′。比例尺根據圖上盤門至葑門、報恩寺至婁門的距離計算,約為1:2000。圖中的道路用平面圖例表示,建築物、山體、墳等用象形圖例表示,地名註記分豎排、橫排兩種,橫排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圖中所繪河道縱六條,橫十四條,基本控制了整個城市的格局。圖中陸路與河道為平行關系,反映了江南水城前街後河的特點;商行的設立突破了前朝後市的傳統模式,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已達到新的水平。?
關於《平江圖》繪制年代,《吳縣誌·金石誌》有載為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後由王謇著《宋平江城坊考》,根據圖中繪有紹定二年十壹月前所立諸坊名,而無以後所建的建築物名稱等資料推論,此圖為南宋紹定二年由郡守李壽朋主持繪制刻石。後因年久風化,圖跡模糊,於民國六年(1917年)八月由葉德輝、朱錫梁督工深刻。?
《平江圖》對研究古代城市布局的發展和宋代地圖繪制水平,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中國地圖學史上的壹件瑰寶,又是壹件繪畫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