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充滿傳奇性的畫家,最令我們感動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厭倦巴黎文明社會,憧憬原始與野性未開化的自然世界,向往異鄉南太平洋的熱帶情調,為追求心中理想的藝術王國,舍棄高收入職業與世俗幸福生活,遠離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Tahiti夏威夷與新西蘭之間的法屬小島),與島上土人生活***處,並與土人之女同居。在這陽光灼熱、自然芬芳的島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繪當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話與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強烈表現自我的個性,創作出他最優異的油畫,同時寫出《諾亞·諾亞》名著,記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體驗。
高更壹度因病回到法國,1895年再度到大溪地,但因殖民地政府腐敗,南海生活變調,高更夢寐以求的天堂不復存在,他在1905年8月移居馬貴斯島。當時法國美術界對他的畫風並不理解,高更孤獨病困,加上愛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擊而厭世自殺,幸而得救未死。晚年他畫了重要代表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反映了他極端苦悶的思想。後來他在悲憤苦惱中死在馬貴斯島。英國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傳記為題,寫了壹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以藝術的創造(月亮)與世俗的物質文明(六便士=金錢)為對比,象征書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變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現實不可解決的矛盾,又由於受當時象征派詩人的影響,使他作品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羅為難於理解。但是,他畫中那種強烈而單純的色彩,粗獷的用筆,以及具有東方繪畫風格的裝飾性,與他在大溪地島上描繪原始住民的風土人情的內容結合在壹起,具有壹種特殊的美感。20世紀以來,對原始藝術的再認識與研究極為盛行,更為藝術發展帶來新活力,高更是先驅者之壹。他主觀感受強烈、色彩郁的作品,影響後來許多藝術家,更使世界人類產生無比的勇氣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