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學術語,泛指壹切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即包含壹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緣而起的存在者”。有為法是無常之法,如《金剛經》(鳩摩羅什譯)偈子雲:“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華嚴經》卷二十五載:“如實知壹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
通俗解釋“壹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意思就是:壹切依靠因緣而生的法,都如夢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靄壹樣的不可琢磨,無常變幻。同時又如同閃電壹樣的快速變化。我們要無時不刻地這樣看待這個世間的壹切,不要執著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
夢幻泡影、露、電,皆為虛而不實之相,因緣和合,緣起緣滅,瞬息即逝,以之喻娑婆世間壹切因緣而生、因緣而作之有為法,甚為貼切。所謂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如是如是。
故而識者,不可耽於聲色幻影,而造作無數業因,因因循環,輪轉三界,不得出離。當奮迅勇猛、精進不懈,趨入菩提大道,證悟無生正法。
擴展資料
金剛經(佛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壹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壹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臺、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壹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本經文義次第的艱深為古印度學者所公認,如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壹切聖人不能入”。依龍樹所示《般若經》的“兩番囑累”,《金剛經》的“初問初答”即宣說“般若道”,“再問再答”宣說“方便道”。
本經側重廣觀萬法(《心經》則側重觀身心五蘊),闡揚發菩提心,行無我的大乘菩薩道;徹始徹終歸宗於般若無住的離相法門,以此明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