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誦詩三百,就是現在詩經裏的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是舉其整數而言。孔子以為,讀了三百多篇詩,應該會辦政治,會辦外交,如果把政事交給他,而他不能通達,派他到國外辦事,在辭令方面,又不能專對,讀詩雖多,又有何用。
毛詩序說:“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漢書藝文誌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這都足以說明詩能通達政事的道理。
季氏篇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會詩,便會言語,用於外交,可以獨自隨機應對,達成使命。專對的意義,古註舉莊公十九年公羊傳說:“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