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釋義:知道有些事情雖然不可以做,但是卻要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呢,但是卻不能做;
2、知其不可而為之,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3、譯文:子路夜裏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裏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4、評析:“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壹點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
擴展資料
1、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壹個漢語的詞匯,拼音是yǒusuǒwéiéryǒusuǒbùwéi;
2、釋義:人要審時度勢,決定取舍,選擇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暫時不做某些不該做的事情,表示為人有原則、底線。它也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棄壹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壹些事情上做出成績;
3、引申:有的事是必須做的,有的事又是絕對不做的,幹該幹的,不幹不該幹的;
4、出處:最早出自《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5、註解:孔子說:“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
敢作敢為,狷者對有些事是不肯幹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