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是什麽意思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是什麽意思

解釋:寧可我對不起天下的人,不能天下人對不起我。

原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原文出自:《雜記》

近似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1)“寧”字的意思有很多,比如說解成“寧願”、“寧可”、“女子歸省”等等等等,

“寧我負人”這壹句話就有兩個意思了:“寧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和“難道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

(2)“毋”字的意思也有很多,“毋”字有“不要”、“不”、“沒有”、“無”等禁止的意思。

我們先看問題中的說:“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個解釋裏面,“不可”包含了兩個意義:壹是禁止詞“不”,二是允許詞“可”。

那麽按照上面對於“毋”字的使用例子來看,要說成“不可”的意思的是“毋或”,只有“毋”是不能表示“不可”的,而在“毋人負我”這句中,“毋”是壹個代詞而非動詞,那麽適合的意思就是“沒有”、“沒有人”。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應該是:“難道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沒有人辜負\對不起我嗎?”

在這句話裏面,不可能把“毋人”解釋成“莫叫人”、“不可天下人”,把“莫叫人”攤開來說,就是:“不要讓人”,把“不可天下人”攤開來說就是“不可讓天下人”,就是說,即使勉強把“毋”解釋成“不可”、“莫”等意思,

但是這句話裏面卻缺少了壹個詞,就是要解釋成“讓”、“使”意思的詞,這個詞可以說是整句中的重心詞,也就是說,這個詞是不可省略的。然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壹句中正是沒有解釋成“讓”、“使”等意思的詞,那麽這句話的解釋就不可能解釋成“寧叫天下人負我,莫叫(不可)天下人負我”了。

所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應該是壹個反問句,自責的反問句,“難道是我對不起別人,沒有人對不起我嗎?”

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遂行。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 (演義中誤作“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其實是別有用心,實為貶低曹操。而曹操原話又加上說話的語調則更能說明他是在進行自我安慰。 )

解釋二: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解釋:我曹操心懷天下,若天下太平,我死不足惜。但漢末天下紛亂,我死後誰來誅董卓匡扶天下?天人雖多但又有誰?有誌有能,能夠做到?恐怕只有我壹人吧!我之命要為將來天下人博取幸福。

所以為了以後將來,我不得不慎。淒慘悲傷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態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對於普通人在那個時候死了是無足輕重的,但曹操死了,歷史就會改變。

擴展資料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解釋: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該句最早出現在孫盛《雜記》中。曾經有人理解為 “難道是我對不起別人,沒有別人對不起我嗎?”,但是該理解不符合古漢語的特點,古漢語的反問句會有語氣詞或者賓謂倒敘,但此語明顯沒有。

對於該句的理解,也可以參考清代小說曾樸《孽海花》第34回:“妳不要拉我,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今天只好學曹孟德!” 的理解。

出處原文

《三國誌》裴松之註引《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裏。從數騎過故人成臯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