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風情導遊詞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風情導遊詞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風情導遊詞

 湘西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起秋節、吊腳樓、西蘭卡普,苗家的蘆笙、木鼓舞馳名遐邇,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蠟染堪稱壹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蓐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真意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幹飴、如沐春風。再來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腳樓,吊腳樓屬於木結構,四周都有設計獨特的樓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觀大方,成為湘西壹景。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風情導遊詞

 張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個少數民族,***計111.8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155.2萬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萬人,白族10.8萬人,苗族2.96萬人。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在原始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

  土家族

 土家族是張家界的主體民族。張家界土家族屬於古代巴人壹支,壹說是古代庸國人的後裔,也有世代繁衍於此的古代土著先民。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稱為蛋蠻、天門蛋蠻、南蠻、武陵蠻、荊州蠻、五溪蠻、土人、土丁、土兵、土軍等。

 舊誌上說:“民情淳樸、土厚而風淳。”“楚風剛勁,其弊多流於憤激。永定隸屬楚邊,俗尚淳樸,猶存中土人之遺風。”壹位漢官曾感嘆道:“僻陋於深山,而有此醇靜之俗,所謂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蓋風之古也!”這便是歷史上對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評價。

 張家界土家族人講義氣,重感情,熱情好客,吃苦耐勞,忌欺騙,易輕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鬥,崇奉覃後王、向王天子、梯瑪、以及五谷神、公王神、土地神、社神等。

 張家界土家族在中國戰爭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戰績;早在西周時,即助周武王伐紂,“歌舞以淩,殷兵大潰”;劉邦討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為其沖鋒陷陣,深受劉邦贊賞;為反抗東漢王朝壓迫,土家渠帥相單程在辰州壺頭山打敗伏波將軍馬援,使之馬革裹屍而還;明洪武初,為反抗朱元璋歧視少數民族政策,覃後王率土兵連敗五位侯級將領的征剿;明嘉靖年間,湘鄂西各路土司應召慷慨悲歌奔赴東南沿海,壹舉擊敗倭寇,明世宗親自為土司賜“東南第壹戰功”匾額;清朝時期,土家將領王正道、羅榮光等以生命鎮守國門,打敗洋人入侵;大革命時期,土家人跟隨賀龍、任弼時、肖克將軍堅持遊擊戰爭,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和國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抗美援朝戰爭中,湘西土家兵敢與美國人較量,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曹裏懷將軍曾高度評價誌願軍中的土家兵:“土家族是中國最勇猛善戰的民族。”

  土家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

 由於歷代進行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幹欄。”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壹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壹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詩人汪承棟寫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

 吊腳樓上枕壹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修屋贊梁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為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聖。修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好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屋聲。無論誰家起新屋,遠親近鄰都來幫工,只吃飯不拿工錢,叫“打白工”。喜慶日是在堂屋梁的時候,親戚朋友都來送禮祝賀,叫“斟上梁酒”。

 所謂梁,是指堂屋脊橫梁。梁木選擇有個古怪的規矩: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樹,不問樹的主人是誰,盡管偷偷砍下,鋸成兩根,同時從山上滾下,誰頭在前,尾在後,無傷無疤的,就選哪壹根。這種風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規,偷梁木不算“偷”。梁木壹旦偷砍下地,就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面搭紅布,然後熱熱鬧鬧請八個後生擡回家,壹路招搖過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樹主不僅不追究,反過來還要表示祝賀,因為這是吉利與友誼的表示,就好比為人家子孫根基作了重大貢獻似的榮耀。

 梁木正中畫圖,左右書“美侖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谷豐登”之類的對聯。

 上梁時,請兩名歌師或掌墨師贊梁。贊梁有壹定的曲調,較單調,實際上是種韻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山上架好後,贊梁者便攀梯而上,壹人提酒壺,壹人端茶盤,茶盤內放著筷子、酒杯、臘肉、糯米糍粑。提酒壺者贊道:

 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

 歡歡喜喜上屋去,要跟主東贊主梁。

 端茶盤的接著贊道:

 手端茶盤四四方,張郎造就魯班裝。

 四角造起龍鳳榫,金漆盤子擺中央。...

 贊畢,二人開始上梯,每上壹步就唱五句贊詞,其內容是借頌揚古人恭維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劉備關張訪大賢;

 南陽有個諸葛亮,三顧茅廬下高岡...

 ...上十步,十美十全,張郎魯班下凡間;

 修起高樓和大廈,主東富貴萬萬年!

 贊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時,二人各坐在梁木的壹端,壹邊飲酒,壹邊互問互答,用長篇的贊詞,贊揚主東的屋聲像仙境瓊樓,龍王宮殿,必發子發孫,祝壽綿長。贊梁後,向下拋“梁粑粑”。先把兩個象征富貴的大粑粑拿在手中問下面的屋主:“要富還是要貴?”主人回道“富貴都要!”兩個粑粑拋下時,主人家接在懷中。(最忌諱接不住),然後將小粑粑拋下,邊拋邊唱:

 笑哈哈,笑哈哈,雙手拿起梁粑粑,

 四面八方壹齊撒,大家越搶越發達!...

 這時屋場上人如潮湧,爭搶粑粑,熱鬧非凡。拋過粑粑後,親友們將壹段段五顏六色的布料搭在梁上,叫“搭梁”,此時鞭炮震耳,贊梁者又壹步壹贊,下到地面,於是,壹棟新屋就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立起來了。

  土家族服飾

 比較而言,土家族服飾沒有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接近生活型、實用型。民國以來,土家男女壹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壹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以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後必以帕纏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壹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掛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艷桃花繡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過去土家男女不穿襪,興打綁腿,尤以男子將褲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專家說這是土家兵戰爭裝束,有土司“兵農合壹”傳統制度的痕跡。而民間百匠,又有不同職業裝,如鐵匠穿長而寬的牛皮肚兜以防灼傷;獵戶掛繡花子彈肚兜是實戰需要;農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則是農事需要。對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還要按土老司的指點戴“百家鎖”、穿百納衣,即從壹百戶人家討壹百塊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則難養成人等等。故外人說:土家人穿了壹身的“講究”。

  土家飲食

 “嘴巴兩塊皮,只想好的吃”,凡到張家界的客人,都想嘗嘗土家的民間食品。

 張家界盛產稻谷、包谷、高粱、紅薯、蕎、粟及各種豆類,坪壩上的土家人以大米為主食,大山界上的土家人就主雜摻半,也有以包谷為主食的。

 土家人菜肴講究酸、香辣,俗話說:“三日不吃酸和竦,心裏就像貓爪抓,走路腳軟眼也花”,故特別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蔥、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濃的佐料食品。舊誌記載說:因土人居住“叢巖邃谷間,冰泉凜冽,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溫胃健脾。”

 土家婦女多為酸香辣制作能手,諸如將四季鮮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過幹制、腌制、烘炕等制成幹菜系列,臘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發得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

 石耳燉雞鴨。明清時代,張家界的石耳是土司給皇上的貢品,據說每年皇帝大宴群臣必上這壹道菜。泥鰍鉆豆腐,也是壹絕,讓泥鰍饑餓三天,再讓吃飽豬油,然後放進豆腐中,文火慢燉,讓泥鰍鉆進豆腐,直至燉熟,其味妙不可言。還有苦瓜燉鮮魚、嫩北瓜燉幹牛肉,都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肴;它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臘肉、梆梆肉、酢魚酢肉、瓦缸菜、魚兒辣子、火燒茄子、火燒辣椒(搗爛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土司王流傳的“土王全席”,壹席十八碗碟,***八道菜譜,二十四個系列,足可與中國幾大名菜坐在壹條板凳上談經論道。特別是土家“三下鍋”,風味十分獨特。相傳明嘉靖年間,進行征調湘鄂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壹天過年,於是臘肉、豆腐、蘿蔔壹鍋煮,叫吃“合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各位客人,到了張家界,建議到小餐館嘗嘗“三下鍋”,叫妳壹輩子都忘不了。

 另外,逢年過節,土家人有打糯米糍粑、做竹葉粑粑、炒炒米、做團饊;春日做桐葉麥粑,秋日做苦蕎粑等,都令人嘴饞不已。

  土家趕年

 張家界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壹天過年稱之為“趕年”。關於“趕年”,民間有這個傳說: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於朝政的腐壞,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準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書茅崗土司覃堯之深知壹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壹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壹天過年再出征。”

 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個臘肉、豆腐、蘿蔔壹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壹”。誌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趕年”習俗體現了土家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甘願為國捐軀的博大胸懷,是土家人民的驕傲。

 六月六“覃後曬皮”

 張家界土家節日特別多,幾乎月月有節,有時壹月幾節,但最有影響的民族節日是六月六“覃後曬皮”。

 相傳朱元璋稱帝後,背叛農民起義宗旨,大封王侯,濫造宮殿,強迫茅崗司土民貢獻香楠大木,因而瑤役十分繁重,加上湖廣大旱,災民相食,弄得民不聊生。洪武三年(1370),時任慈利安撫使、湖廣理問(法官)的土家族首領覃後,聯合桑植、永順、鶴峰等“十八洞蠻”憤然 揭竿起義,朝野震動,朱元璋親自坐鎮荊州,先後派遣五個侯級將領發兵征討,覃後兵敗七年寨,堅持抗戰,後因叛徒出賣,被官兵俘獲。洪武五年農歷六月初六日,朱元璋在南京下令對覃後實行淩遲弄(剝皮),壹時飛沙走石,烏天黑地,京城七天七夜日月不明,晝夜不分。朱元璋意識到錯殺了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許願,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讓覃後王坐王位三天,親施三拜九叩之禮。願畢果然雲開霧散,日月復明。為取得覃後真影,朱元璋還下令將覃後皮吹鼓,供在殿上。為防蟲蛀黴爛,每年六月初六還要翻曬覃後皮壹次,故這天又叫“覃後曬龍袍”、“覃後曬皮”。《永順縣誌》記載說:“六月六日曬書及衣服,俗傳茅崗土司覃後以是日被誅,血濺其衣,附近居民暴衣以吊之,名曰‘曬龍袍’。”

  木葉傳情

 湘西苗族男女找對象,談戀愛,興“趕邊邊場”,土家男女卻用木葉傳情。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與鳥兒、蟬兒為伴,寂寞了,高興了,憂慮了,或有什麽隱秘心事,便摘片木葉兒,吹起無詞曲兒來。這些木葉歌,或婉轉悠揚,或如泣如訴,或歡暢愉悅,或悲泣幽怨,遠聽,鳥兒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滿詩情畫意。吹木葉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吹出調兒來。有的男女青年相愛傾慕,卻不便啟齒,又不喜歡媒婆搬弄是非,於是就用木葉求偶,把滿腔的愛寫在木葉上,山裏人這樣唱:

 滿山木葉堆打堆,問郎會吹不會吹?

 有朝壹日學會了,只用木葉不用媒。

 千兩銀來萬兩銀,難買阿妹壹顆心,

 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壹曲木葉情。

 千古絕唱“哭嫁歌”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壹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壹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制頓挫,是壹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壹泣壹訴,哀惋動人。如“哭姊妹”:

 同喝壹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壹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織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逢壹閏,為何不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妳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譚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裏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蔔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叢。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生兒育女

 撒筷子:“十姊妹”哭罷,噴吶鑼鼓催著花轎,這時,新娘子必由她的哥哥弟弟或是堂兄堂弟,背著進花轎,母親即在轎四周撒“五谷”,祈願女兒成家後,五谷豐登,年年發達;又在轎前轎後撒壹把筷子,祈禱女兒快(筷之諧音)生貴子,人丁興旺。

 產婦禁忌:新娘完婚之日,給新房鋪床的女人,必須是有兒有女的且在當地有壹定聲望的,有女無兒的不行。寡婦不能進洞房。接帳子的女人也要有兒有女。

 女人懷了孕,叫“有喜”,不得在堂屋門檻上坐,說是褻瀆了家神;不能坐扁擔、鋤把,說是日後養的兒女懶惰;屋裏不能釘釘子,怕“釘”到胎兒身上;不能打蛇,打蛇娃子要唾舌子的;不準進洞房,怕發“四眼風”;不準踩水牛索,因為水牛懷胎要十二個月,怕超月...

 小孩生了:孩子哇哇墜地,男方須向丈母娘報喜,生男孩就抱壹只公雞,生女孩就抱壹只母雞,丈母娘壹看便知是男是女。

 三日後,做外婆的便去女兒家看外孫兒,叫“洗三”。然後商定吉日送禮賀喜,叫“斟祝米酒”。外婆必送布料、嬰兒毛衣、鞋帽、尿片及雞、蛋、肉、米及搖籃之類的東西。還得給月母子送衣服,道是“兒奔生,娘奔死”,算是給月母子的慰勞。

 背小孩走夜路要把尿布搭在小孩頭上,說是避邪;小孩滿百天時,要舔豬尾巴,說不流涎水;女孩子舔雞翅膀,說長大了會梳頭;還要讓小孩喝畫眉湯,說長大後能說會道;有的把小孩臍帶放於高山頂上,說長大了膽子大,辦得大事;小孩滿周歲了,要“挖周”,也就是做壹歲生日;小孩受驚嚇了,就在門前十字路口潑水飯或請土老司“吃嚇”;嬰兒犯了“夜哭關”(俗稱“百日哭”),就用紙寫四句偈語巾在大路邊或橋柱上,讓過路人念:“地皇皇,我家出了個夜哭郎,過往行人念壹句,壹覺睡到大天亮!”據說這麽念了壹百個人,孩子就不哭了。

  背簍上的湘西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相伴,也與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致,是娘家家境的標誌,亦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壹個“娘背簍”(又叫“兒背簍”),背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背簍”就是這種背簍;摘苞谷、粟谷則用“高背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2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柴、扯豬草用“柴背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還有壹種專供男人挑苞谷棒的“撐簍”,由壹根扁擔將兩只高3尺、徑長1尺2寸的蔑蔞串起來,苞谷挺得緊紮紮的,挑在肩上便於下高坡陡崖;另有壹種木制背簍,幾根木棒,串成壹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系著,以此背圓木、石頭、送肥豬;最特殊的是“水背簍”,腰長口小,用皮蔑編織,內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從峽谷取水,背上白雲深處的木樓。

 背簍,在山裏人看來,壹如沙漠之駱駝,江河之船舟。域外人稱“背簍上的湘西”。

  薅草鑼鼓

 每到春夏秋季,山裏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親朋鄰居幾十個人邀成壹夥,東家壹天,西家壹天“打白工”。為了調節疲勞,加快進度,便請兩位歌師,站在高山上,壹人擊鼓,壹人打鑼,雙指夾住喉管,用高八度的假嗓唱歌助興,土家人叫“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時唱《開工歌》,又叫“歌頭”,接著唱《請神歌》。說的是很久以前,土家有個張姓莊稼漢,養了五個兒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五個兒子被征調當兵,全部戰死沙場,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封長子為天門土地,次子為地府土地,三子為街坊土地,四子為橋梁土地,五子為山神土地。這些土地神都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歌師就對山神唱道:

 苗稼妳要保護好,保護五谷得豐登;

 壹天田邊走三道,三天田邊走九巡...

 “揚歌”是吃過早飯上工時唱的歌,是薅草鑼鼓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歌詞,如《打鼓兒郎得官回》、《戀姐歌》、《單身歌》等,也可即興而作,可唱歷史故事,也可唱遠古傳說,還可唱民間趣聞。有時,見民工累了,就唱幾個“牛皮歌”調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開口唱個牛皮歌;

 唱個雞公生鴨蛋,唱個鳥兒頭長角;

 唱個河水倒著流,唱個巖頭滾上坡;

 唱個蚊子扯哈欠,唱個糠殼搓成索...

 傍晚收工時唱《送神歌》:

 看到太陽下山嶺,敲起鑼鼓送神靈;

 有的神靈跨鶴走,有的神靈騎獅行;

 只有土地無處走,巖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縣誌》記載說:“插秧耘草間,有鳴金擊鼓歌唱相娛樂者,亦古田歌遺意。”《桑植縣誌》亦載:“夏日薅草,群集壟上,兩人對謳,莊偕間作,鑼鼓應之,名曰打鑼鼓。此農家音樂,用以節省勞力者也。”

  禁忌

 俗話說:“出國問禁,入鄉問俗。”遊客到異地作客,如果犯了當地人的禁忌,就會招惹麻煩,平添出壹些不愉快的事。

 土家族人禁忌特別多,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不同行當,都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內容,它既反映出壹種充滿唯心迷信的文化心態,又摻和著壹定的科學內涵,因為是土家人長期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

 張家界土家人早晨見蛇喊“長蟲”或“溜子”,談虎稱“大貓”,見猴叫“爪子”,講鬼叫“矮騾子”。許多禁忌已成諺語,如出門要選良辰吉日:“初壹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下庵”;“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春來莫撿鷹打鳥,冬來莫撿汗毛巾”;“上山莫撿麂,下河莫撿鯉”(指莫名其妙死去的麂子和鯉魚);除夕期間禁忌更多,不準吵口、不打小孩、不熄燈火;大年初壹不講“背時”話,“爺娘的口,無量的鬥”;“三十六,結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因三十六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最多,故民間凡事總要回避“三十六”,就像外國人忌諱“十三”數壹樣。人滿三十六歲,無論男女,必做生日沖煞過頭;凡紅白喜事記人情帳,偶爾碰上三十六序號,便是不利順的先兆,故許多人辦事必先在三十六序號上寫上吉利的話;小孩不準玩鳥,說是長大手跳寫不好字(以此法護鳥);小孩不準摘未熟桐子果,說是要得“癆病”(以此保護桐林);木匠的碼板坐不得,鐵匠的砧子敲不得,閹同匠的羊角吹不得,戲子的衣箱靠不得,農戶的撐架踩不得(欺主);瓦窯前忌說“紅”,怕出紅瓦、乘船忌呼“陳”姓,因陳與“沈”諧音;戲班子稱“傘”為“撐子”,忌壹個“散”字;壹年之始聽到陽雀(杜鵑)叫時,如睡在床上或走下坡路準不吉利,大年節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夢清水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紅花喜盈門,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吵架),夢水牛有財發,夢跳坎有病災,夢飛騰轉健康,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時,夢笑得哭,夢禍得福...凡此種種,不壹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