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人李悝的拼音:lǐ kuī。
壹、魏國人李悝的介紹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戰國時期魏國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李子》。
二、關於悝字
拼音:kuī、lǐ。基本字義:“悝”的基本含義為嘲笑,詼諧,如“悝穆公於宮室”;引申含義為憂愁,如“雲如何悝”。
三、說文解字
1、原文是啁也。從心裏聲。出自《春秋傳》有孔悝。壹曰病也。苦回切。
2、說文解字註
啁也。口部曰:啁,嘐也。啁卽今之嘲字,悝卽今之詼字,謂詼諧啁調也。今則詼嘲行而悝啁廢矣。東京賦曰:悝繆公於公室。李註:悝猶嘲也。從心裏聲。苦回切。古音在壹部。
春秋傳有孔悝。衛孔圉之子也。見左傳哀公十五年。許偁此者葢悝字漢人少用也。壹曰病也。釋詁曰:悝,憂也。又曰:?,病也。葢憂與病相因,悝?同字耳。詩:悠悠我裏。傳曰:裏,病也。是則叚借裏為悝。
四、李悝變法
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的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