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艾未斯(Ives)憑借哪壹部作品贏得了普利策獎?

艾未斯(Ives)憑借哪壹部作品贏得了普利策獎?

查理·艾夫斯(Charles Ives 1874-1954)是美國作曲家查爾斯·艾夫斯在1874年10月20日出生於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丹伯裏(Danbury)城。艾夫斯是在十三歲時開始嘗試作曲的,而當他於1894年進耶魯大學音樂系時,他已經完成了幾十首作品。在耶魯大學,艾夫斯師從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帕克(H。Parker, 1863-1919),艾夫斯的《第壹交響曲》就是在帕克的班上完成的。

艾夫斯的絕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大型交響樂作品)在他年滿七十歲之前大都沒有公演,就連壹些樂譜(如《歌曲114首》和《第二鋼琴奏鳴曲》等)也是艾夫斯自費出版的。而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的緊張生活使作曲家的健康受到影響:1917年生了壹場重病,後遺癥是心臟受損;1918年的壹天夜晚,壹次嚴重的心臟病發作使艾夫欺基本上終止了作曲生涯此。後的三十六年,艾夫斯的活動局限於修改和整理總譜,寫作和口述《回憶錄》,以及到歐洲各國觀光旅遊。雖然他能活著看到自己作為美國第壹流作曲家之壹而受到全世界的贊揚---他的《第三交響曲》於寫成四十多年之後的1947年榮獲普利策獎金,然而他的聲譽來遲了,已經來不及影響他的創作。1954年5月19日,艾夫斯在紐約逝世。

艾夫斯的作品包括四部交響曲、兩部弦樂四重奏、四首小提琴奏鳴曲、兩首鋼琴奏鳴曲,以及許多管弦樂曲,室內樂作品,鋼琴曲和合唱曲,還有兩百多首歌曲。艾夫斯的作品以標題音樂為主,其中以《第二鋼琴奏鳴曲》為典範。艾夫斯的《沒有回答的問題》構思獨特新穎,采用包括兩名指揮的管樂器組和弦樂器組。作品提出了壹些帶有哲理性的問題,諸如人為什麽學習,為什麽工作,為什麽而活著等。還有《新英格蘭的三個地方》也很有名,在這首曲子中,兩首不同速度的進行曲以4:3的速度比率結合在壹起。其他變換節奏的手法,如不對稱的相繼出現或同時出現,以及小節內重音的變更,在艾夫斯的《第四交響曲》和《第壹鋼琴奏鳴曲》中亦可窺見壹斑。

艾夫斯音樂創作的壹個最大的特點是絲毫沒有受到與他同時代的歐洲作曲家的影響。

第二鋼琴妻鳴曲“康科德、麻省,1840-1860”(Piano Sonata No.2“Concord,Mass,1840—1860”)

作於1909-1918年(大部分寫於1911—1912)。1920年與論文集《壹首奏鳴曲前的幾篇文章》同時由作者自費出版,1939年由鋼琴家約翰·柯克帕特裏克(John Kirkpatrick,1905- )經過10年的研究和分樂章演奏後在紐約完整首演。作品反映了作者對19世紀中葉進步思潮“超驗主義”的崇敬和認識,用音樂形象地補充了他在上述論文集中論述的哲學思想。

四個樂章分別以四位“超驗主義”代表作家命名。作品冗長,即興性強,無壹調號或節拍號,幾乎沒有小節線,其曲式與傳統奏鳴曲套曲無關。

第壹樂章.“愛默生”(Emerson)。莊嚴有力,織體復雜,技巧較深,多用不協和音,力度對比強烈。有些地方表現“愛默生突然發出進行‘超驗主義,旅行的呼籲”和“宇宙的山脈和全人類都在歡呼人類的新生及精神的廣闊”,有些地方則沈思其想,表現“人類的靈魂像泛音壹樣向最終的命運飛去。”

第二樂章.“霍桑”(Hawthorne)。這是壹首龐大的幻想性諧謔曲,由幻想、夜曲、拉格泰姆、對比、拉格泰姆、夜曲、幻想七段構成“拱形”結構。采用大量贊美詩、露營集會歌曲音調及雜技團的遊行音樂等素材,鋼琴技巧艱深,音樂情緒變化頻繁,快慢強弱高低對比強烈,有時有與鋼琴琴弦泛音及***振相符的音束、多處出現流行歌曲、拉格泰姆與贊美詩、進行曲相混雜的音樂。該樂章如同霍桑的神話故事和兒童小說壹樣,既富有粗獷的生活氣息又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第三樂章,“阿爾科持們”(The A1cotts,指父親——哲學家B.R阿爾科特和女兒——文學家L·M·阿爾科特)。速度緩慢音樂輕松,是該奏鳴曲中最短、技巧最易的樂章。描寫康科德鎮及阿爾科特壹家的房子“果樹園齋”優美恬靜的環境,樂曲中運用了19世紀流行的家庭贊美詩、蘇格蘭曲調、阿爾科特的小說《小婦人》中女主人公喜愛彈奏的貝多芬、瓦格納的音樂片斷及少量印象主義的相聲。時常出現不協和合和復調性,如開始不久,右手在降B大調,左手卻在降A大調。貫穿整個奏嗚曲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三長壹短的節奏型,構成了此樂章的高潮。

第四樂章,“梭羅”(Thoreau)。副題為‘瓦爾登的壹天’(梭羅小說名)。描寫瓦爾登夏日的景色。音樂中運用了少量印象主義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