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的上壹句是“敏而好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指天資聰慧,又愛好學習,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的行為,當作是可恥的行為。現今用於比喻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在孔子的心目中,“敏而好學”可能不足為奇,但“不恥下問”壹定難能可貴。他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就包含著這兩個方面。
壹般情況下,“敏”者很多都好為人師,所以“敏而好學”就是求知心切,就是永不知足。“下問”需要放下架子,“不恥”則說明本來就沒有端起架子。如果說這是謙虛的話,那麽謙虛就不僅僅是為了表明態度,而是為了追求真知。
不恥下問造句
1、要有求知的渴望,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精神。
2、因為他不恥下問,所以他能把各種事情都處理得很好。
3、三千年前孔子就教育我們要不恥下問。
4、壹個人只要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就定能日益長進。
5、為了提高妳的學習成績,妳應該不恥下問。
6、不恥下問是壹種傳統美德,值得我們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