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分別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中《中庸》的關鍵就在於擇善固執,回答的是人之道,活在世界上應該走什麽路的問題。說起來很容易,到底該怎樣擇善呢?
壹個人在選擇做壹件事的時候,比如孝順父母、友愛朋友等,需要記住以下三點:第壹,內心感受要真誠。儒家說“不誠無物”,不真誠的話什麽都沒有了,只是做戲作秀,浪費生命而已。第二,對方期許要溝通。第三,社會規範要遵守。
內心感受要真誠,這是關鍵。比如,我要孝順父母親,就是真的希望他們快樂。如果不是誠心誠意對人好,做任何事都在計較,老想將來的目的,效果會很不好。首先,別人發現了會非常難過;而且自己外在與內心脫節,會有很多表演,事情做起來不會影響自己的內心,不會改善自己的性格和氣質。其實壹個人真心行善,看起來就比較像好人,因為善會由內在改變自己;相反,壹個人常常做好事,看起來卻還是很兇的樣子,說明他做好事都是應付而已,在演戲。
對方的期許要溝通。我怎麽做父母才會滿意,需要了解清楚。如果他要求太高我做不到,只好對他說我實在做不到。小時候父母對我說,妳要考第壹名,如果我再怎麽努力也考不到,怎麽辦呢?還好,心理學家幫我們解決問題。我跟學生講,當父母要求考第壹名時,回去向父母報告,說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壹個孩子書讀不好,壹半是遺傳的原因。這麽壹來,父母就不好意思再要求了。哎,叫妳考第壹名考不到,這不能怪妳呀,怪我自己,給妳的基因還不夠好。這是事實,遺傳占50%左右,後天的努力占50%左右。這就是個巧妙的處理方式。
社會規範要遵守。社會規範代表社會上的***識,如風俗習慣與禮儀法律,要盡量遵守。如果不遵守會讓別人側目,被人批評,好心不見得有好結果。
以上三點合起來,我們就知道應該怎麽做了。
關於第二點,其實有很多種情況。《孟子》裏有壹個故事,說有壹個人,碰到越國人拿箭要射他,事後他和別人有說有笑地講,昨天好危險,有個越國人拿箭射我;第二次,他的哥哥拿箭射他,事後他跟別人講,卻哭哭啼啼的。有人拿箭射他,危險是壹樣的,為什麽越國人拿箭射他,他談笑風生,被自己的哥哥拿箭射,他就傷心痛哭?因為他對越國人和對自己哥哥的期許是不壹樣的。
人際交往中要註意對方和自己的關系。妳的期許和我的配合本身都沒問題,但是之間可能有落差。
我在大學教書三十年,有時候在校園裏走著,迎面走來兩個學生,左邊壹個我教過,右邊壹個我沒教過,可兩人看到我都不理。對我沒教過的學生,我完全不會怪他;對於我教過的學生,我很難過。因為關系不壹樣,對他的期許就不同。
假設妳有十個朋友,關系都不壹樣,盡量不要用“壹視同仁”這個詞,那只在法律上有效。譬如,妳辦公室裏有兩個同事,壹個是相處十年的老同事,壹個是剛來壹個星期的。妳這天心情好,買兩杯上等咖啡,壹杯送給新同事,保證他感激得不得了,說,哎呀,妳對我太好了,我才來壹個星期就請我喝咖啡。另壹個老同事呢?他說蛋糕呢,沒有蛋糕怎麽喝咖啡?同樣的咖啡送給兩個人,反應有這麽大差異,因為他們的期許不壹樣。十年的同事,當然感情不壹樣了,壹杯咖啡怎麽夠呢?如果我們這時不夠敏感,非說壹視同仁,和人相處就有困難,說不定還會得罪人。這是儒家的思想,非常活潑。
所以壹定要重視對方的期許,這有很多具體的情況。我的壹個朋友事業很成功,在廣東負責壹家大的房地產公司,有壹次聽我談到這壹段,他說,終於覺悟到為什麽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他是山東人,把老母親接到廣東去了,請壹個菲傭照顧母親生活。因為老母親覺得在這邊沒有什麽朋友,他就從家鄉請了壹位中年太太,專程到家裏陪母親說山東話,讓母親平常可以聊天,但是母親還是不太開心。這個朋友聽我講了儒家之後才覺悟,他母親真正希望的是兒子和女兒能陪她聊天。父母年紀大了以後,子女再有成就,給他山珍海味,給他菲傭,各國傭人都請來侍候著,他不見得快樂,因為他內心的期許是和自己的孩子話話家常,說說小時候的事情。
記得我母親、父親還在世的時候,我年紀雖然不小了,每次回家還喜歡聽父母講我小時候的情景,做過什麽糗事,做過什麽有趣好笑的事,我覺得很開心,好像回到童年壹樣。從這裏也發現,滿足父母的期許的同時,還能讓自己真的開心。
《孟子》也強調這壹點。有句話我看了很感動,孟子引用孔子的話說,舜為什麽那麽偉大呢?因為舜到五十歲還在思慕父母親,這就是孝順啊!我年輕時讀這些,心裏實在不了解,壹個人到了五十歲是什麽樣的情況。等自己到了五十歲,我才發現,這有什麽特別呢,只要是正常人,五十歲照樣思慕父母親啊。我到五十幾歲還是壹樣,壹有空就陪父母打打牌聊聊天。孟子說的並不是很難做到,只看有沒有真誠的心。
儒家思想的關鍵就在於真誠。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做得多好,假如自己社會成就平平,而父母期許卻很高,那沒辦法,但起碼我有辦法孝順,因為我真誠,久而久之父母也會感動。對父母有孝心,那就夠了。反之,人生在世,卻做不到孝順,那還算人嗎?在這壹點上,儒家沒有談條件的空間。
儒家也承認,孝順是壹個很大的問題。比如有的父母親未必很懂道理。宋代學者說過壹句話,被誤認為是儒家的思想,即“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不是孔子、孟子說的。孔子的《論語》裏講過,子女發現父母要犯錯,要委婉地勸阻。而《孝經》裏說,真正孝順的兒子,要能對父母說正義的話,如果父母有錯要直接說,不要讓父母犯錯。
儒家的思想原則是,每壹個人都是向善的,不能因為親情而傷害這個原則。